作为国家级现代化工基地和天津市石化产业核心承载区,南港工业区以数智化为核心驱动力,通过创新构建“1+1+N”智慧园区管理平台架构,从安全监测、危化品管控、环境能源监管等多维度发力,打造出功能完善、高效协同的智慧管理体系。该平台打破“数据孤岛”,构建“大应急、全灾种”防护网,对危化品车辆实施全流程管控,并推动环境监管精准化与能源管理高效化。得益于此,南港工业区近日入选“十四五”智慧化工园区案例集。
创新打造管理平台
南港工业区应急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向飞表示,南港工业区以“一体化、智慧化、数据化”为核心原则,结合园区管理实际需求,创新构建“1+1+N”智慧园区管理平台架构,打造3个监测预警中心与1个园区地理信息数据中心,实现“园区一张图”“监管一张网”覆盖,将预警、应急指挥、安全管理、环境监测等多项功能事项纳入智慧化管理范畴。
据了解,“1+1+N”是指以1个管理者驾驶舱为决策核心,1套数字应用底座为技术支撑,延伸出N个业务应用模块,涵盖智慧安全、智慧环保、智慧应急、封闭管理、运输管理、智慧能源、公共服务、办公管理8大板块,形成全场景覆盖的智慧管理体系。平台聚焦周界、门禁、车辆、视频等业务子系统的“数据孤岛”问题,通过统一接入、汇聚建模,构建起综合分析展示、集成联动与统一服务能力,成为南港工业区智慧园区运转的“中枢神经”。
马向飞表示,地理信息数据中心整合应急、安全、环保、自然灾害等专题数据,发布285个空间图层,全面提升全要素数据管理、使用与分析能力,为南港工业区精准管理与应急决策提供空间坐标支撑。
构建监测预警网络
南港工业区聚焦风险预防,通过多层次布局终端感知设备,打造企业安全、公共安全、自然灾害3个监测预警中心,构建“大应急、全灾种”的监测预警网络。
马向飞介绍,南港工业区多维感知设备全覆盖,接入企业传感器数据5000余路、视频监控650路,通过AI识别离岗睡岗、烟雾火焰等异常行为;部署7座高空瞭望塔、33处有毒可燃气体监测站,结合光谱气云成像技术实时监测十余种气体泄漏;集成大气电场仪、潮位站、地震速报仪等设备,实现对雷电、海洋灾害等多灾种联动预警。
此外,南港工业区围绕双重预防机制、特殊作业、人员定位等业务板块,构建“线上+线下”协同监管机制,实现从末端执法向立体监管升级的转变。
全过程管控危化品车辆
马向飞表示,针对危化品运输高风险特性,南港工业区通过升级封闭管理系统,创新“一对N”数据对接模式、实施积分制管理,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协同管控机制,实现危化品运输车辆“来源可循、去向可溯、状态可控”。
事前,南港工业区通过“1对N”模式直接接入车辆定位信号等5类信息;事中,依托电子警察和专用车道监控,智能识别超速、违停等行为;事后,依托“线上+线下”协同机制,根据《积分制管理细则》,对危化品车辆实施联合管控,大幅降低危化品车辆违规行为。
同时,南港工业区建成危化品智慧物流中心,提供452个车位,解决车辆调度与停放难题,实现了园区封闭管理和停车场的联动调度。
环境能源监管精准高效
南港工业区聚焦生态环境与能源利用等领域,通过数据融合、模型创新、技术赋能,构建智慧化、非现场化监管体系,实现环境监管精准化、能源管理高效化。
南港工业区聚焦生态环境监管,优化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基于企业全生命周期生态环境数据融合分析,创新智慧化监管模式。该区自研企业绿色评估模型,整合环评、排污许可等15类生态环境数据,构建特征污染物指纹库;引入DeepSeek语言大模型实现执法文书智能审核;建立小尺度污染溯源模型,在重污染天气或监测超标时自动推演嫌疑企业概率,精准缩小排查范围。
在能源管理方面,南港工业区聚焦能源综合利用,开发园区智慧能源平台,实时监测能源运行,推进低碳节能,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持续降低园区碳排放强度。
马向飞表示,下一步,南港工业区将继续深化数智赋能,重点聚焦“三个协同”:聚焦“用”,推进线上与线下协同;聚焦“智”,推进人机协同;聚焦“融”,推进园区与企业协同,建设深度感知、全面互联、智能高效、安全绿色的智慧化工园区。
在重庆涪陵,白涛工业园区正经历一场智慧化变革——其系统构建的“化工园区智慧化运行与安全管控”综合场景,已被纳入重庆市第二批重点场景清单;通过构建“风险感知、闭环处置、联动管理”新型安全监管体系,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