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液体燃料:“十五五”千亿黄金赛道加速铺就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能源结构正经历深刻变革。在石化化工行业“十五五”规划重点发展方向研讨会上,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能源化工处副总工程师杨铮发布了《绿色液体燃料发展路径及产业布局研究》报告。根据规划院在行业前沿的观察与测算,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其装机容量与发电量占比已迈上新台阶。然而,电网消纳能力不足等核心瓶颈日益凸显。在杨铮看来,将波动性的绿色电力转化为易于储存和运输的绿色液体燃料(如绿氢、绿氨、绿醇等),已成为破解消纳难题、实现深度脱碳的关键路径,并有望在“十五五”期间从示范走向规模化发展。

产业背景:新能源消纳催生转型刚需

“2024年我国光伏装机容量占比已超56%,新增装机占比高达86%,发电量突破1/3,但电网消纳瓶颈成为突出矛盾。”杨铮以翔实数据开篇。三北地区风光电基地若缺乏就地转换方案,项目并网受阻已成常态。在此背景下,他强调,绿电转化为绿氢、绿醇、绿氨等液体原料,既解决消纳问题,又契合航运、航空等领域降碳刚需,形成“发电—储氢—化工—应用”的闭环体系。

全球政策驱动进一步放大市场空间。杨铮表示,国际海事组织(IMO)2023年通过的减排策略要求2030年零碳燃料占比达5%~10%,对应替代规模超3000万吨油当量;欧盟EU-ETS则从2026年起对航运业全面征收碳税。“国家发改委、交通部近年密集出台政策,推动船舶、航空领域试点,但标准话语权仍由欧美主导,这是‘十五五’必须突破的关键。”杨铮说。

产业现状:多产品并行,瓶颈凸显

当前,航运业成为绿色液体燃料应用最快的领域,呈现清晰的产品替代梯度。杨铮指出:“当前LNG仍是主流替代燃料,全球近1500艘LNG船在手订单超1000艘,但全生命周期降碳仅20%~30%,无法满足远期要求。”相比之下,绿色甲醇推广提速,2024年底甲醇双燃料船订单达350~360艘,2025年上半年增至410~420艘,按此增速2030年加注需求将达2500万~3000万吨。绿氨则因技术不成熟,目前仅有40余艘订单,但远期潜力可观。

国内产能布局已现雏形。据杨铮介绍,绿色甲醇规划产能超2000万吨/年,内蒙古易高10万吨/年项目、上海申能10万吨/年项目等进展较快,技术路线涵盖生物质气化、二氧化碳加氢等;绿氨项目集中于内蒙古、吉林,远景能源赤峰30万吨/年项目已于2025年7月投产,远期规划达150万吨。

五大核心瓶颈待破。杨铮指出,规划院团队在调研中发现产业发展存在显著制约:其一,技术工业化验证不足,柔性电解水制氢、波动性能源适配的合成装置仍需突破;其二,生物质收储体系薄弱,绿色甲醇所需可再生碳源分散,成本居高不下;其三,成本竞争力缺失,绿电成本若高于0.25元/千瓦时,产品价格无法与传统化石原料路线抗衡;其四,供需错配突出,三北生产基地到沿海需求端的公路运输成本达600~1000元/吨,占售价近20%;其五,标准体系滞后,团标为主的现状难以对接国际市场。

“十五五”发展思路:路径优化与布局重构

展望“十五五”,面对多种技术路线,杨铮建议遵循“先易后难,梯次推进”的务实路径。

结合技术成熟度与减排效能,杨铮提出差异化发展策略:“短期优先推广生物柴油与低碳LNG,依托现有设施降低转型成本;中期主攻绿色甲醇,2030年实现200万~800万吨/年产能;远期布局绿氨,其零碳属性与能源密度优势适配远洋航运。”成本测算显示,25万吨生物质甲醇项目投资25亿~27亿元,出厂价4000~4800元/吨,在资源富集区具备国际竞争力。

在空间布局方面,东北基地依托2亿吨秸秆资源与1.8亿千瓦风光潜力,优先发展绿色甲醇,形成1000万吨供应能力,经环渤海港口出海;西北基地聚焦3亿千瓦风光资源,优先布局绿氨,打造近1000万吨产能,通过管道输往港口;分散节点长三角、川渝等地区利用本地生物质资源就近生产,缓解运输压力。加注与运输体系是布局关键。杨铮特别强调上海港的核心地位:“作为国内唯一具备全品类加注能力的港口,2025年已实现绿醇出口加注,未来将打造100万吨级甲醇/氨加注能力。”同时,内蒙古赤峰至锦州港的管道、国家管网西部成品油管道改造等项目,将大幅降低运输成本。

政策建议:构建全链条支撑体系

针对“十五五”规划,杨铮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强化技术攻关;二是建立绿色议价机制,推动产品纳入CCER交易,弥补成本差距;三是建立绿色燃料相关的标准体系,形成以我为主的标准体系,并与国际接轨;四是强化绿色液体燃料的市场监督化水平,杜绝把灰色燃料替代绿色燃料使用的情况,同时建立全生命周期绿色产品的监管体系,形成强有力的监管机制。

绿色液体燃料产业是连接可再生能源与终端消费的关键桥梁。面对国际竞争与产业链重构的挑战,“十五五”时期将是我国抢占这一未来能源制高点的战略机遇期。通过清晰的路径规划、科学的产业布局和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国完全有能力培育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绿色液体燃料产业链,这不仅是为全球脱碳提供“中国方案”,更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关推荐

仙人岛经开区产业升级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截至11月5日,总投资9.34亿元的营口港仙人岛港区2号原油码头项目建设现场,码头、辅建区、水域管廊均已完成,陆域管廊和原油输送管线正在建设中。2025年,营口仙人岛经济开发区锚定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

2025-11-05     辽宁石油和化工新闻

中微肥“十五五”发展路径明确:聚焦精准绿色智能三大方向 ​

近日,由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主办,中微肥及新特肥分会协办的中微肥新特肥技术交流与营销重构增长大会在济南召开。会议认为,2025年我国中微量元素肥(以下简称“中微肥”)产量有望突破1150万吨,同比增长约...

2025-11-05     中化新网

中涂协通报国外对华钛白粉反倾销终裁情况

 11月4日,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发布了五起外国对华钛白粉反倾销调查案件最终裁决情况通报。通报指出,自2023年8月以来,欧亚经济联盟、欧盟、印度、巴西和沙特阿拉伯等5个地区和国家先后对中国钛...

2025-11-05     中化新网

年产百万吨!这个绿色能源项目在福建开工

11月2日,福建盛桐化工有限公司二期项目——100万吨/年高清洁车用汽油调和及30万吨/年工业异辛烷项目及配套公辅工程项目开工仪式在古雷石化园区举行。

2025-11-05     中国石油和化工

第八届进博会中国石化采购签约超409亿美元

11月4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石化主题论坛暨中国石化交易分团签约仪式在沪举办。论坛以“科技引领数智赋能”为主题,聚焦数智赋能、推动技术创新和新材料研发、增强供应链韧性,探讨深化国际能源合作....

2025-11-05     中国石油和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