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霞光——记“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的卓越人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技星空中,有一颗星,以稀土为轨迹,以萃取为脉络,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长河中,始终闪耀着执着与赤诚的光芒。他,就是徐光宪——“中国稀土之父”,一位将毕生心血熔铸于国家战略需求,用自主创新改写中国稀土产业命运的科学巨匠。

  从烽火中的少年求学,到越洋深造后的毅然归国;从四次应国家之需的学术转向,到串级萃取理论的惊天突破;从包头草原的一线攻坚,到北大讲台的桃李满蹊;从暮年的忧心建言,到身后的精神永续,徐光宪用行动诠释了“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深刻内涵,用一生践行了“立足于基础研究,着眼于国家目标,不跟外国人跑”的科研信条。

  孜孜不倦求学路

  1920年,徐光宪降生在绍兴一个知识分子家庭。7岁那年,徐光宪进入龙山小学就读。小学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稽山中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稽山中学被迫停课。年仅17岁的徐光宪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也为了能继续学业,徐光宪放弃了报考普通高中的念头,毅然选择了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考入土木科学习。

  然而,好景不长,杭州很快也陷入战乱,杭州高工被迫迁往宁波。徐光宪跟随学校辗转来到宁波,却发现这里的学习环境同样恶劣。但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放弃。在宁波高工的3年里,徐光宪不仅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更磨砺了坚忍不拔的意志。

  1940年,徐光宪从宁波高工毕业。由于战乱,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他不得不辗转来到上海,在一家工厂担任技术员,勉强维持生计。工作之余,徐光宪利用微薄的工资报名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夜校课程,继续学习化学知识。

  1941年,经过一年的刻苦备考,徐光宪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进入大学后,他全身心投入到化学知识的海洋中。

  1948年,对于徐光宪而言,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获得了公派赴美留学的机会,进入了华盛顿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华盛顿大学学习期间,他展现出了惊人的学术天赋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很快便在众多留学生中脱颖而出。

  但徐光宪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在获得硕士学位后,他毅然放弃了华盛顿大学的优厚待遇,转考入美国顶尖学府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两年零八个月里,徐光宪凭借着扎实的理论基础、敏锐的科研洞察力和不懈的努力,在物理化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1951年,徐光宪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凭借着出色的学术表现,他还当选为美国荣誉科学会会员,这一荣誉是对他学术成就的高度肯定,也让他在国际化学界崭露头角。

  以国家需求为导向

  在美期间,徐光宪时刻关注着自己的祖国。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遍了世界。那一刻,他心中萌生了一个坚定的念头:回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当时,徐光宪在美国已经拥有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光明的职业前景。哥伦比亚大学向他伸出了橄榄枝,邀请他留校从事科研工作,待遇优厚;多家美国知名企业也纷纷向他抛出绣球,许以高薪和重要职位。然而,这些优渥的条件,并没有动摇徐光宪回国的决心。1951年,徐光宪夫妇登上了返回祖国的轮船。

  回国后,徐光宪成为了北京大学化学系的一名教师。在北京大学的讲台上,徐光宪执教数十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学人才。其中,黎乐民、严纯华、黄春辉、高松等4人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北大执教的数十年间,徐光宪的科研方向经历了多次重大转向。每一次转向,都与国家的战略需求紧密相连,彰显了他“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理念。

  最初,徐光宪的研究方向是量子化学。然而,随着国家原子能工业的发展,急需核燃料萃取化学方面的科研人才。于是,1960年,徐光宪毅然放弃了自己深耕多年的量子化学研究,转向核燃料萃取化学领域。

  1972年,我国稀土产业发展面临着国外技术垄断的困境,稀土分离技术落后,产业发展举步维艰。为此,徐光宪再次将科研方向转向稀土分离研究。

  此后,随着国家战略需求的变化,徐光宪又先后将科研方向转向配位化学和稀土功能材料研究。每一次学术转向,都意味着从零开始,都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徐光宪始终无怨无悔,他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只要能为国家做点贡献,我愿意付出一切。”

  在多次学术转向的过程中,徐光宪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科研信条:“立足于基础研究,着眼于国家目标,不跟外国人跑。”这一信条,成为了他科研生涯的指导思想,贯穿于他的每一项研究工作中。

  稀土战场鞠躬尽瘁

  1972年,徐光宪带领科研团队正式开展稀土溶剂萃取分离研究。当时,稀土溶剂萃取分离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国外科学家已经研究了数十年,但始终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徐光宪团队面临着重重困难:缺乏先进的实验设备,没有成熟的研究方法,甚至连相关的研究资料都非常匮乏。

  但徐光宪并没有退缩。他带领团队从最基础的实验研究做起,对稀土元素的萃取平衡、萃取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探索,徐光宪团队终于发现了稀土溶剂萃取的一个重要规律——“恒定混合萃取比”规律。在此基础上,徐光宪带领团队进一步深入研究,创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串级萃取理论。

  串级萃取理论的创立,引发了中国稀土工业的一场深刻革命。

  徐光宪团队根据串级萃取理论,在包钢三厂的工业试验中独创了“三出口”工艺。在“三出口”工艺的推动下,我国单一稀土产品的纯度得到了显著提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加快包头白云鄂博矿的综合利用步伐,国家成立了攻关领导小组,徐光宪应邀加入攻关团队,担任技术顾问。在徐光宪的带领下,科研团队成功将串级萃取理论应用于白云鄂博矿的稀土分离生产中,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稀土工业的稀土选矿冶炼难题。

  步入晚年,徐光宪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心系我国稀土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稀土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为国家制定稀土产业发展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推动了我国稀土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008年,徐光宪荣获该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除此之外,他还获得了众多的荣誉和奖项。

  他是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多项国家级奖励。他还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等。

  这些荣誉和奖项,是对徐光宪毕生致力于我国稀土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高度肯定和崇高赞誉,更彰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


相关推荐

科睿唯安王琦:专利信息驱动创新思维重塑,赋能创新实践

10月27日,能源·化工潇湘科创大会在湖南岳阳隆重召开。科睿唯安知识产权事业部亚太区解决方案顾问总监王琦发表主题演讲,聚焦深度科技时代能源领域的创新挑战与破局路径,提出以专利信息为核心的创新思维重塑方...

2025-11-07     中化新网

热蒸发铺就钙钛矿光伏器件“高速路”   

  想象一下,未来为衣食住行供电的太阳能电池板,其核心吸光材料像给芯片镀金一样,在真空环境中“蒸”上去,全程无毒无害,且效率极高、寿命很长。这并非科幻,而是南京工业大学科研团队在钙钛矿光伏器件制备上取...

2025-11-07     中国化工报

上海鹤城:构建聚氨酯前沿材料创新矩阵   

  11月1日,上海鹤城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鹤城)研发中心正式揭牌。崭新的牌匾高悬于研发中心门前,标志着上海鹤城在技术深耕与产业创新上迈入新阶段。目前,上海鹤城已拥有从配方设计到终端应用的...

2025-11-07     中国化工报

寰球自主乙烯技术再结硕果   

  中化新网讯10月30日,从寰球北京公司传来消息,该公司总承包的四川石化优化调整技术改造项目迎来关键阶段——9#裂解炉历经72小时严格性能考核,实现一次开车成功,标志着寰球公司自主乙烯专利技术在工...

2025-11-07     中国化工报

减顶油回炼:变压器油增产不降级   

  “Ⅰ套常减压蒸馏装置采用减顶油回炼流程后,变压器油组分收率由10.5%提升至12%左右,原料利用率显著提高,为后续变压器油基础油增产筑牢了根基!”11月2日,克拉玛依石化生产运行部调度组组长周明兴...

2025-11-07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