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园区的本质特征是在园区的四至边界内企业生产活动达到二氧化碳零排放,即实现了碳中和。理论上碳中和还可以由碳汇和绿证等平衡二氧化碳的排放。
再来看看零碳园区建设的能碳比核心指标,国家级有0.2和0.3吨二氧化碳/吨标准煤;有的地区扩大到0.4和0.6吨二氧化碳/吨标准煤;也有的省甚至扩大到0.8和1.0吨二氧化碳/吨标准煤。
先不说这个能碳比指标的高低,其实质都是对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刚性约束,如果是0.2和0.3吨二氧化碳/吨标准煤的要求,就是说园区的可再生能源或新能源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必须大于80%或70%,这是作为考核国家级零碳园区的核心指标。
我们知道,光伏发电的最大缺点是不连续、占地方和等效出力时间短,在可再生资源富集地区最多也在1500小时左右。风力发电的等效时长要比光伏发电时间长,在风能资源富集地区最多也在3000小时左右。风光发电都受自然条件影响,具有波动性和不连续的缺点。
从企业项目建设方面看,企业项目设计年生产小时数通常为6000-8000小时不等。在“跟网型”技术体系下,我们有热电、核电、水电、生物质热电等稳定的热源和电源做保障,什么“绿电直连”“源网荷储一体化”“虚拟电厂”等在资本的驱动下发展快,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跟网型”技术体系下新能源消纳已经逼近极限(随着技术进步会不断提高)的时候,再在园区层面追求高比例消纳可再生能源就要更加注重“新而不稳”的风险问题。
拿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说风力发电,与生产时长对应,静态看至少需要采用两个3000小时(一用一储)装机规模的等效风电直连,才会实现离网型的新能源保障;而光伏发电其等效时间短,则需要更高的“用储比”,这就涉及低碳能源保障的经济性问题,在风光资源欠富集地区其经济性就更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通知》 (发改环资〔2025〕910号)文件附件2“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申报书大纲”明确列出了“经济性分析”专章。另一个问题是低碳能源的易获得性问题,即在已建的工业园区周边经济半径范围内有没有这样的风光资源给予保障。同时还必须看到对电质量有特殊要求的企业对这种波动性的电源在工艺上还不能用。
零碳园区建设如果离开了稳定的低碳热源和低碳电源做托底保障,单纯依靠波动性的“绿电直连”、“源网荷储”等提高新能源的消纳比例的理想很丰满,而现实会很骨感。把能源低碳化保障的安全性挺在前面,在零碳园区建设的实践中,要紧扣技术可行性,经济可承受性同时,把安全性始终放在第一位考虑。坚持低碳能源保障的经济性和易获得性原则,探索多能互补的低零碳能源供给保障模式是零碳园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2025年7月8日,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政策研究室主任蒋毅明确指出“零碳园区建设不是戴帽子、挂牌子,是一项创新性强、挑战性高的系统性工程、长期性工作;不是要打造‘政策洼地’,而是要建设‘绿色转型高地’”。
在新疆建设兵团第八师一四九团九连九丰合作社的140亩花生示范田里,翠绿的秧苗正迎风摇曳,饱满的荚果悄然藏于土中,一幅生机勃勃的丰收图景徐徐铺展。这片充满希望的田地,正是新疆天业集团全生物降解地膜花生种...
8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经发布,便迅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下半年以来,兰州石化机电仪运维中心机修四部持续开展“查找身边安全隐患”活动,引导职工从细节入手,树立安全生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理念,全面排查各类安全风险隐患,以实际行动守护化工生产安全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