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教融合:要从追求短期转向可持续

产科教融合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关键战略,对于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部分校企在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创新培养模式、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果。但仍面临着人才培养质量与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偏低、量化考核缺乏统一标准、高校与企业目标难协调等问题。

如何找到高校、企业、政府或协会多方共赢的目标,建立有效的成果验收平衡机制?近日,在山东滨州博兴举办的“智汇齐鲁 融创未来”稷下学宫产教融创发展交流会上,业内专家指出,关键是要转变思路,从追求短期时效的“捡鸡蛋”模式转向可持续的“养鸡”模式。

融合模式已现成果

据了解,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下称石油大学)通过系统性机制创新与多元化模式探索实现了深度的校企协同。石油大学教务处处长侯影飞介绍,该校累计投入超8亿元打造深层油气全国重点实验室等1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与山能集团等企业合作成立石大山能新能源学院,实行校企双院长制和科研团队互聘机制。依托国家油气项目组建攻关团队,该校构建了“学校—企业—学校—企业”的“四段式”培养路径,推行订单式人才班、本研贯通等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学校建立专门机构和“七个一”机制,完善制度文件明确产业学院建设要求,构建项目制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侯影飞表示,石油大学自诞生之初便与石化产业血脉相连,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具有先天优势。伴随各行业边界逐渐开放与融合,传统封闭的产业格局正在被打破。教育、技术资源日益成为可共享的公共资源,高校凭借行业背景建立的壁垒逐步消解,以往依托单一产业形成的优势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向前沿领域如新材料、新能源拓展,已成为石油大学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京博控股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打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从高校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2024年,山东省乐安慈孝公益基金会成立了滨州市稷下学宫产教融创研修中心,该中心聚焦科研成果转化、教学实训与人才培育,系统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新生态。目前,中心已在京博控股集团成功实践“N1N产教融合模式”,通过教学实训与科研转化双体系驱动,贯通了人才培养从理论到应用的关键路径,促进了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截至目前,京博已依托该模式承接来自全球百余所高校的13000余名师生开展学习与实践,推动多项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校育人机制创新提供了可复制、有实效的解决方案。

评价标准待明晰

尽管如此,推动产科教融合仍面临多重挑战。

某行业协会负责人回顾了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过去行业部委可直接指令企业承担实习基地建设,实现校企无缝对接。随着高校划归地方管理后,企业不再有强制义务支持教育,高校也失去了行业依托,导致育人质量下滑。政府主导办学虽能保障资金充足,却可能削弱了行业特色;综合性高校因缺乏产业背景,专业设置较为泛化,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也使企业的合作意愿降低。

有业内专家指出,企业以市场运营为导向,注重经济效益;高校则侧重学生综合发展,需兼顾长期人才培养规律。二者在产科教融合的验收标准与人才成长路径设计上存在诉求差异。

侯影飞表示,当前产科教融合存在多个矛盾:高校知识体系更新速度通常滞后于产业升级需求;学生个体能力差异较大;企业长期单向投入人力财力难以持续。“最核心的难点是缺乏对产科教融合各环节、各主体的量化考核评价标准。”他强调,对于如何量化评价学生的成长成本、教师参与融合的成果、企业内部人员的贡献,目前业内缺乏统一标准。

京博负责人指出,当前产科教融合体系的深化仍需要更多机制层面的协同创新。他表示,期待未来能在评价体系方面进一步优化,构建起兼顾企业员工、高校教师和学生三方成长与收益的激励机制。例如,将高校教师的论文考核指标与学生的培养目标衔接起来,形成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机制。同时,明确产科教融合中的主导方与协同方关系,有助于各方更精准地定位自身角色、发挥优势。而在涉及国际合作的“卡脖子”技术攻关中,他也强调,政府或行业协会在资源整合与平台搭建方面的支持将发挥关键作用,助力实现更高水平的融通创新。

需建立长期投入理念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位专家呼吁,在产科教融合过程中,企业不能只想“捡鸡蛋”,获取现成的科研技术成果,而需前期“养鸡”,投入培育过程。

侯影飞认为:“必须设计校企双赢的目标,既要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和学生成长需要,也要切合产业发展实际和运行规律。”他提出,将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结合,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将产业发展、成果转化、科研攻关与人才培养深度结合,这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对于具体操作,相关行业协会负责人建议,高校可依托校友会等重建校企合作意向;协会则联结各方力量,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政府需提供相关政策支持,高校自身也需准确定位其在产业链中的角色。

京博负责人补充道,逐步建立高校、企业与学生三方均认可的评价机制,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企业可以在人才共育中获得更高效的招聘通道、技术成果共享权益等优先权;同时,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等级衔接机制,满足学生对个人成长与就业的双重需求,构建更加畅通有序的人才发展路径。

专家普遍认为,唯有高校、企业、政府、协会形成合力,构建科学的利益共享和评价机制,才能让产科教融合走深走实。

相关推荐

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公众开放日首次三地联动举办

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公众开放日首次三地联动举办

2025-09-15     天津石油化工新闻

新疆天业破解农田地膜残留难题

在新疆建设兵团第八师一四九团九连九丰合作社的140亩花生示范田里,翠绿的秧苗正迎风摇曳,饱满的荚果悄然藏于土中,一幅生机勃勃的丰收图景徐徐铺展。这片充满希望的田地,正是新疆天业集团全生物降解地膜花生种...

2025-09-12     中国化工报

全国碳市场建设按下“升级键”

8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经发布,便迅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25-09-12     中国化工报

危化品安全法草案拟提请二审

9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举行记者会,发言人黄海华介绍立法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2025-09-12     中国化工报

兰州石化持续开展查隐患活动

下半年以来,兰州石化机电仪运维中心机修四部持续开展“查找身边安全隐患”活动,引导职工从细节入手,树立安全生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理念,全面排查各类安全风险隐患,以实际行动守护化工生产安全稳定运行。

2025-09-12     中国化工报

中安联合消防队伍建设通过“国考”

近日,安徽省消防救援总队传出消息,中安联合专职消防队伍顺利通过国家危化企业专职消防队验收。

2025-09-12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