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能源地区低碳转型》报告发布

聚焦“煤炭三角区”传统能源清洁化升级路径

  中化新网讯 10月16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发布《中国传统能源地区低碳转型》专题政策研究报告。报告聚焦包含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4省区在内的“煤炭三角区”低碳转型路径。

  该区域是中国传统能源开发与供应的核心地带,承担着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撑任务,也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2024年,煤炭三角区煤炭产量达34.5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3%、全球的37%,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的19.6%、全球的6.4%。作为中国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柱,其绿色低碳转型对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关键意义。

  报告指出,“煤炭三角区”长期依赖煤炭资源推动经济发展,面临显著的煤基产业“锁定”风险与转型挑战。目前,煤基产业在该区域工业GDP中占比约20.3%,以煤炭开采、煤电和煤化工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加深了路径依赖,制约了产业多元化发展能力。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该地区需依托现有煤基产业发展基础与丰富绿色电力资源,系统规划深度脱碳与替代产业发展路径。若加快布局地区绿色低碳产业,该区域有望在“十五五”期间实现碳达峰。在全国碳中和目标约束下,该地区2060年预计仍存在0.15亿至2.75亿吨剩余碳排放,需依靠生态碳汇与负碳技术予以抵消。

  “‘煤炭三角区’产业转型的核心在于推动煤基产业有序退出及高碳环节的技术替代与系统优化。我们建议通过区域协同机制,助力绿电、绿氢等重要绿色生产要素发展,重塑区域新资源禀赋,同时以零碳园区和零碳贸易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探索绿色技术、方法标准和政策制度的系统集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吕文斌介绍。

  报告进一步指出,“煤炭三角区”的转型进程同时面临着资金支持不足与就业结构性失衡的挑战。在资金层面,2025至2030年,该地区预计需要约1.8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500亿美元)的转型资金支持。尽管各省已初步构建转型金融体系,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资金供需错配、政策协同性不足以及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在就业方面,研究预测,到2060年,该地区因煤基产业转型将净减少约340万个工作岗位。虽然同期煤炭三角区绿色能源相关的就业岗位有望从目前的33万人增长至140万人,但仍难以完全弥补传统产业岗位流失所带来的就业缺口,区域劳动力市场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将面临持续的结构性压力。

  为保障煤炭三角区低碳转型的顺利推进,报告提出以下系统性政策建议:一是在国家层面制定煤炭三角区能源转型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设立煤炭三角区绿色低碳转型目标。二是创新煤炭三角区区域内和区域间协同机制,推动煤炭三角区协同绿色低碳转型。三是依托区域绿色资源优势,打造区域绿色产业新增长极,引领煤炭三角区产业结构优化与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四是完善煤炭三角区多元化资金方案,为煤炭三角区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资金保障。五是建立资源型区域低碳转型的国际交流平台,构建包容性公正转型治理框架,为煤炭三角区提供经验交流并探索区域转型实践经验。


相关推荐

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年度报告发布

  10月2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5年度报告》。

2025-10-31     中国化工报

长三角化工专项职业技能竞赛落幕

  10月24日,2025年长三角化工专项职业技能竞赛在宁波落幕。

2025-10-31     中国化工报

石化循环经济发展会召开

  10月28日至29日,2025石油和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会议暨第三届上海化学工业区绿色低碳发展会议在上海举办。

2025-10-31     中国化工报

我国持续推进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

  10月29日生态环境部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近年来,生态环境部积极推进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管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2025-10-31     中国化工报

乐山推动化工行业碳达峰

  10月17日,乐山市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乐山)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建立完善的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和清洁高效的能源体系,全市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50%。

2025-10-31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