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从来不是悬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流淌在生产一线的生命源泉。在潞安恒通化工公司59年的发展历程中,科技创新的密码就深藏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
日常生产是创新的天然熔炉。当氯碱厂电解工段烧碱板式冷却器因循环水高氯离子腐蚀而频繁“罢工”时,恒通化工技术人员没有仅仅停留在更换设备的常规思维里,而是将生产现场变成创新实验室。经过反复论证,他们将4台镍材质冷却器升级为哈氏合金HC276材质设备。这场看似简单的“材质革命”,不仅破解了设备易腐蚀、寿命短的行业难题,更构建起耐腐蚀的安全屏障。
员工智慧是创新永不干涸的源泉。恒通化工构建的“全员微创新”体系让每名操作者都成为创新链上的活跃因子。氯碱厂电器科主任科员问永超面对6千伏控制系统的三大技术难题,像解“连环扣”一样逐个击破:利用P127微机保护的PT断线监视功能,为控制系统装上“智慧大脑”,避免误动作;引入S2端子功能配置加减速策略,让脱硝装置高压泵实现“平稳呼吸”;精细调校柴油消防泵控制器,筑起消防安全的“铜墙铁壁”。
创新机制是激发突破的永动机。恒通化工建立的“五小创新”常态化机制,让创新成为与安全生产并重的日常功课。近5年来,公司通过开展技术和管理创新及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累计收到创新项目224项,其中112项获公司级认定。这些从交接班记录本里萌芽、在巡检路上成长的创新成果,通过“创新积分制”转化为真金白银的奖励——班组创新贡献值直接与绩效工资挂钩,彻底打破“创新是额外负担”的思维藩篱,使技术突破如同春草般自然生发。
从冷却器材质升级的“材质革命”,到控制系统优化的“智慧突破”";从“五小创新”的星火燎原,到机制变革的动能转换,恒通化工的创新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从来不是高不可攀的珠峰,而是深植于日常生产的沃土。当每个生产环节都成为创新的试验田、每名员工都成为创新的播种者时,科技突破便会在平凡处绽放最动人的创新之花。
作者:潞安恒通化工生产管理部电气主调试 石启平
截至目前,普光气田普陆301H井已平稳运行超900天,累计生产天然气3500万立方米、凝析油2280吨,成为普光陆相气井当之无愧的标杆井。
山东能源集团聚焦国家战略产业,于2022年7月成立山东能源新材料公司,作为新材料产业投资平台和管理主体。新材料公司以“打造一流新材料产业集团”的发展定位,坚持“紧盯前沿、基金赋能、沿链聚合、打造生...
7月3日,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海油工程)发布消息,我国海洋油气装备制造领域最大分布式光伏、电力储能及充电桩一体化项目二期工程在海油工程珠海深水装备制造基地(以下称“珠海场地”)全面投用,标志着我...
6月28日,由沈阳化工大学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制造技术与重大装备”专项“高孔隙率氧化镁陶瓷隔热构件烧制成形技术与装备”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该校召开。
7月3日,从石化四建公司获悉,近日,在内蒙荣信化工有限公司烯烃项目施工会战总结表彰大会上,石化四建第二工程公司承建的内蒙古荣信甲醇制烯烃装置工程项目凭借卓越表现荣获“优秀施工承包商”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