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显眼”热量成了“绿”动力 ——中原油田推进余热综合利用纪实

在中原油田的中转站,一场静悄悄的能源“革命”正在上演。光伏板阵列与余热回收系统取代了往日轰鸣的燃气炉。曾经依赖天然气传统能源的加热系统,如今正被“余热+”、“光热+”等新技术逐步替代。该套系统每日可省下2600立方米天然气,曾被白白浪费的热能,正成为油田绿色转型的新动力。

低热值能源发挥大作用

采油厂中转站的采出水余热属于地热资源,是优良的可再生新能源。“过去这些采出水余热都被当作不显眼的‘废热’直接回注了。”中原油田地热与余热领域专家张志钢表示,“我们通过技术创新,让这些低热值能源也能发挥大作用。”

尽管采出水余热资源丰富,但是采出水处理过程中也会造成部分热量流失。为进一步优化余热利用方案,提高项目经济效益,热力分公司技术攻关团队及时转变思路,将滤后采出水取热点,前移至滤前。

“滤前采出水取热温度将会比滤后高出10℃以上,可降低热泵运行系统能耗10%~15%,极大地提升余热回收利用项目的经济性。”张志钢表示,滤前取水对换热器的材质及板型要求极高,攻关团队历时半年,多维度论证项目方案,遴选换热设备,优化工艺流程,自主设计具备反洗热洗功能的撬装换热机组,突破了滤前水取热技术瓶颈。

目前濮三中转站的余热利用项目已经平稳运行3年多,年供热量5.2万吉焦,节气160万立方米。

技术组合实现节能降耗

近年来,油田深耕多元化能源综合利用,攻关研发了滤前取热、双泵耦合、光热利用、高效蓄热等一系列特色清洁供热技术。张志钢表示:“我们已形成适用中转站余热综合利用的主要技术路线4条,适用计量站及井场多元化能源综合利用的解决方案8种,为油田绿热效益化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

2024年,油气储运中心柳屯中心处理站的蒸汽锅炉新能源综合利用项目正式投用。该项目创新集“余热+光热+储热+光伏”等多项技术于一体,完全替代传统天然气加热系统。该项目优化了运行管理,降低了人工和维护成本,预计年节约能耗费用约160万元。

“这不仅是笔经济账,更是环保账。”油气储运中心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油田专家焦亚龙表示。据悉,该项目实施后,预计每年可减少天然气消耗近200万立方米,节约标准煤2100余吨,减排二氧化碳3200多吨。

让“绿热”惠及更多场景

由热力分公司负责规划设计、运营的文一中转站的余热综合利用项目是油田第一个用谷电蓄热技术的中转站。现在文一中转站的4台传统燃气加热炉已经停止运行,取而代之的是采用“余热+蓄热”技术加热原油。

热力分公司新能源运营中心技术员王贵帅说:“利用文一中转站内的滤前采出水余热及注水泵冷却水余热,通过热泵提热,替代传统燃气加热炉,每年约节约燃气80万立方米,项目预计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200余吨。”

截至目前,中原油田已建成油库、濮三中转站等6个能源利用项目,年节约天然气345万立方米。接下来,中原油田将持续攻关浅层地热应用、跨季节蓄热、微风直热等关键技术,加快构建“光电热蓄”多元化能源智能协同供热体系,让更多“绿热”服务油田转型发展。

相关推荐

天然气:向高质量发展跃升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总结2024年国内外天然气发展形势,展望2025年市场供需情况。《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天然气供应能力不断夯实、消费保持...

2025-09-16     中国化工报

集贤风储制氢制醇项目签约

9月3日,集贤风储制氢制醇项目签约仪式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集贤县举行。

2025-09-16     中国化工报

乌拉特中旗力推能源化工项目建设

9月2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人民政府印发《乌拉特中旗重大项目谋划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力争2025年40个重大项目年度投资完成100亿元以上,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

2025-09-16     中国化工报

湖北新型能源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

9月4日,从湖北省“决胜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传来消息,“十四五”是湖北历史上能源重大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发电装机增长最快的时期,全省新型能源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

2025-09-16     中国化工报

大唐阜新煤制气项目将重启

近日,辽宁省和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召开大唐煤制气项目重启联合推进专班启动会。

2025-09-09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