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8月14日,赛迪顾问发布《2024年中国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百强园区中,有59个园区GDP超过千亿元,较上年新增5个,已形成“融通、转化、引领、赋能、协同”五种可推广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一是融通全球资源模式,以中关村科技园区、张江高新区为代表,大胆先试先行,推动高水平开放合作,前瞻投入和布局未来产业;二是创新策源转化模式,以西安高新区、北京经开区为代表,依托区域富集的科教智力资源,深入科技体制改革实践,以构建科创服务体系为抓手,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转化和应用;三是龙头企业引领模式,以长沙高新区、青岛经开区为代表,依托龙头企业产业覆盖面优势,引“链上企业”、攻“短板环节”;四是前沿技术赋能模式,以无锡高新区、广州开发区为代表,依托大规模工业场景优势,以数字技术、低碳技术应用带动转型升级;五是区域协同发展模式,以昆山高新区、宜宾临港经开区为代表,依托独特区位优势或要素成本优势,与高能级开发区建立产业合作分工体系。
园区经济“贡献集中度”居高不下,梯队失衡不利于保持发展韧性,分类指导、差异发展势在必行。《报告》显示,一方面,“东部园区”贡献集中度高。数据显示,近五年,东部和中部国家级经开区实际利用外资比值从2.05扩大至14.5,东部和中部国家级高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比值约从3.79扩大至4.06。另一方面,“百强园区”贡献集中度较高。数据显示,55家入围的国家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约11.2万家、企业营业收入约41.0万亿元,分别占国家级高新区总量的80%、77%;45家入围的国家级经开区实际利用外资约31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约5.9万亿元,分别占国家级经开区总量的72%、59%。
《报告》显示,主导产业布局是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园区产业治理遵循“双轨路径”。产业强则园区强,产业兴则园区兴,大量先进园区的实践表明,“高端化”“特色化”双轨并行,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基本遵循。
为此,《报告》建议,加快建立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组织体系,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是加强制度保障,确保企业在创新决策、科研项目上的主导权;二是开展政策创新,以建立产业揭榜项目投入机制为抓手,引导科研机构推进“横向课题”管理改革,以建立股权投资兜底和容错机制为抓手,引导金融机构“投早投小”;三是壮大科技服务业,引进和培育概念验证、中试、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等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推动在园区规模化发展。
此外,赛迪顾问还发布了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2024)榜单和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百强榜单。
4月17日,为加快消纳园区闲置土地存量,云南安宁产业园区召开闲置土地处置工作专题会。安宁市自然资源局、安宁工业园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各产业链兵团负责人参加本次会议。
4月14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布了第二批通过认定的化工园区名单。至此,上海已认定了3家化工园区。本次通过认定的化工园区为上海化学工业区、碳谷绿湾(原金山第二工业区)西片区。其中,上海化学工业....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国家高新区打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试验田和承载地,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质生产力引领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可以说,化工园区既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