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老将”再换新装 ——《机械设计手册》第七版出版发行纪实

编者按 经过编著者和出版者4年多的共同努力,在广大读者的热情支持和热切期盼下,我国机械领域久负盛名、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大型工具书化工版《机械设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第七版,今年4月由化学工业出版社(简称化工社)正式出版发行。这部在我国化工机械设计领域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功勋图书,将继续以它独特的优势和魅力,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机械工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该书正式出版发行之际,特发表此文,并向《手册》的作者、出版者和广大读者致以诚挚谢意与敬意。

downLoad-20250423103015.jpg

《手册》第七版实拍图 

一波三折的面世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机械设计手册》综合了我们多年很多有用的数据,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在我国建设中起了积极作用,在我国科学技术出版历史上立了一功。”我国著名机械专家、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沈鸿在一次讲话中,这样评价这部包裹着绿色“战袍”的工具书。然而,这位机械设计领域的“功勋老将”,面世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故事的起源还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1966年开始的“文革”运动,使科技图书的编写、出版和阅读都被边缘化,化工社同全国出版界一样受到波及。1967年年中,《手册》联合编写组成员洪庆龄女士代表编写组找到化工社,请求协助出版他们编写的这部《手册》,当时接待她的是化工社化机组编辑郭长生。

在此之前,我国还没有自己的机械设计手册,工程技术人员使用的工具书主要是翻译苏联华西列夫斯基的《机械零件设计手册》。这部书权威性很高,但内容有限,全部为“苏式”标准,不能完全适应我国机械工业和机械设计发展的需要。同时新中国经过十多年快速发展,已经制定许多自己的机械工业国家标准规范,新工艺、新材料、新零部件和新产品大量涌现,能够满足国内机械设计工作需要,编写一部反映中国国情的机械设计手册万事俱备。但在“文革”期间编写和出版科技图书,要冒很大风险。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以下简称北京有色总院)的刘福祐和成大先等人,自发联络北京钢铁设计研究院、化工部第一设计院和北京煤矿设计研究院等15个设计院的几十位工程技术人员,躲过喧嚣的口号声,开始了《手册》编撰工作。

一年半的艰苦编写过程中,参编人员翻阅、参考了许多国内外工具书,在充分吸纳其优点和长处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和测算,取得了无数能反映中国自己科技成果和生产建设经验的第一手资料,介绍了各种常规和通用的机械设计理论、数据和技术,采用并解读了我国自己的机械设计国家标准,也推介了许多国产材料和产品。当新中国第一部具有中国特色、规模达300多万字的大型机械设计工具书宣布脱稿的时刻,每一个参编人员都激动不已。

然而,编写组把样稿拿到几家出版社联系出版时,却都吃了“忙于运动、无暇出书”的“闭门羹”。 当时全国正处于批判“学术权威”和“白专道路”的热潮中,许多出版社并不愿意顶风冒险去出版一部科技图书。

因此,这才有洪庆龄女士在几经周折后到化工社拜访的故事。在这里,编写团队总算得到了一个肯定的回答。

“如果出了事,无非是把我弄到五七干校去,和你们无关。”当时分管编辑业务的副社长靳仲敏听完郭长生等人的汇报后果断地说。他能够理解当时大家对出版科技图书的种种顾虑,也想到了可能的后果。但作为科技出版社,化工社出版科技图书无可非议。于是,靳仲敏顶着各方压力,毅然拍板承接了《手册》出版任务,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靳社长的坚定支持,让编写组的同志喜出望外,也让化工社化机组的同事深受鼓舞。在他的领导下,化工社一方面委派化机组编辑郭长生和谢丰毅到北京有色总院与《手册》编写组相对接,提前介入并直接参与编写活动。另一方面抽调郭长生、谢丰毅、张红兵等精干编辑力量,全力投入编辑、审稿、校对和印务工作。编写组和出版社共同努力了两年多,严把编校质量关,克服当时印刷厂和装订厂因搞运动时常停工停产的困难,向化工部供销局申请图书压膜专用PVC薄膜制作精装书封面,最终分别在1969年6月至1970年6月实现了《手册》第一版(上中下3册)的出版发行。

此后,《手册》在化工社多次修订再版,先后有郭长生、蔡剑秋、谢丰毅、张红兵、陈逢阳、周国庆、张兴辉等多位总编辑、副社长、副总编辑和社长助理为这部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做出贡献。他们融入作者团队走访调研,了解读者需求,参与完善编写大纲,协助解决编写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例如,编写第二版时需要翻译国外的标准资料,后任出版社总编辑的郭长生有求必应,做了大量翻译工作;在第四版修订之后,根据读者建议化工社推出16个分册的《手册》单行本,很快得到读者认同;在修订第七版时,机械分社长张兴辉建议在“气动”篇增加“典型气动系统及应用”一章……50多年来,化工社对《手册》的编辑出版一直高度重视,历届党政领导班子都把这部书作为重点出版工程进行安排部署。

《手册》一版再版的过程中,编写审稿团队也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科学素养。联合编写组主要成员北京有色总院原矿山机械设计室主任、教授级高工成大先是《手册》发起人之一,曾成功设计了我国第一台大型游艺机。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接手编写《手册》起,成大先就把这件事作为一生追求的事业,一干将近60年。他参与了第一、二版撰稿审稿的组织协调工作,也是第三至第七版主编。他把全国几十个单位100多位设计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编审团队,组织到全国各地调研,还经常动员包括夫人在内的家人帮他誊稿、贴图,就是出国探亲也不忘收集各种设计资料。与成大先风雨同舟的王德夫所设计的“斜坡缆车”项目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担任第四、五、六、七版副主编,专心致志核实数据和推导公式,及时发现和纠正书稿中各种差错。第四、五、六版副主编姜勇设计的“机械停车库”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承担了齿轮设计篇的编写和组稿审稿,为提高《手册》质量多次出谋划策。

三向奔赴的成长

截至宣布出版的那一刻,《手册》的故事还只是编著者、出版者的双向奔赴。很快,随着第一版《手册》上市,以及其后的不断再版更新,无数读者也参与到这部功勋工具书的再版与成长故事中。

第一版《手册》发行后,很快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机械设计界的认同和好评。第一版《手册》出版发行期间,我国社会经济生活还处于恢复发展时期,但这套定价10元的工具书发行量还是达到了30万套。而1979年第二版首发时,急不可耐的读者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外排起长队,甚至因为争相购买而挤碎了书店的玻璃柜台。

1983年,化工社进行年度财务决算分析时发现,当年全社盈利额为70.9万元,而重印《手册》的盈利额就高达70.5万元,占比高达99.4%。1984年《手册》重印30多万册,1985年重印40多万册,创造了化工类单套图书的重印数值高峰。新华书店甚至联系化工社:“ 明年还要重印。”

此后多年,这部工具书几乎年年重印。到1994年4月第三版发行的时候,《手册》已累计发行300多万册。化工部办公厅与化工社为此联合召开了《手册》发行百万套庆祝会,当时的主编、副主编都获得了嘉奖。

不仅在读者中大受欢迎,《手册》每一版几乎都获得了业界的高度肯定。1978年,第一版《手册》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1995年,第三版《手册》获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第六版则获评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图书行业经典图书。省部级奖项则更加丰富:第二版1983年获化工部优秀图书奖、第三版1999年获化工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四版2002年获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第四版2003年获石油和化工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版2010年获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第六版2017年获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图书一等奖。《手册》还6次获得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并一度名列全国科技畅销书第2名。《手册》联合编写组和主编成大先等获奖,郭长生、谢丰毅、张红兵、任文斗、陈逢阳、周国庆、邢浩、张兴辉、王烨和贾娜等各版责编也获得相应奖项。

这部“绿皮书”走进了设计单位、走进了科研院所、走进了大中专院校和工厂企业,变成了广大机械设计、科研教学和工矿企业技术人员的必备工具书,在无数读者的频繁翻阅中棱角磨损、绿衣褪色。很多热心读者使用《手册》之后,给化工社或作者来信,表达他们对《手册》的关爱和赞美之情。

“我从事机械设计工作40多年,先后使用过《手册》第一、第二、第三版。现在我退休啦,但是近来逛书店,突然发现新出了第四版,爱不释手就买了一套收藏。因为它是我一生事业中最亲密、最忠诚的伴侣。”江苏南通一位退休工程师在2002年的来信中这样写道。山西太原一位技术人员说,《手册》第四版赢得广大机械设计者的好评,特别是推荐了许多实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和新工艺,扩大了相应产品的品种和规格范围,内容齐全,实用、可靠,是设计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好助手。湖南湘潭和辽宁鞍山的读者来信则对第四版《手册》赞不绝口,认为其从设计人员的角度出发,选用资料全面、新颖、准确,突出实用性,具有先进性,在设计方法、公式选择、参数选用等方面都采用了最新标准,很方便查询。

耳闻目睹这些赞扬和建议,编撰团队和出版者深受鼓舞。更让他们感动的是,许多读者将潜心研究和积累多年的科研成果和设计经验无私提供给编写组。编写第一版时,上海交大童祖楹教授提供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多年积累的“液力偶合器设计与选用”等设计资料,北京钢铁总院将汇集多年的液压设计资料并入《手册》,使“液压系统设计”首次出现在工具书中;编写第二版时,上海机床厂工程师向编写组无偿提供“几类典型零部件的热处理实例”;在编写第三版时,被誉为“锥齿轮大师”的洛阳工学院教授梁桂明主动提供发明专利“新型非零变位锥齿轮及双曲齿轮技术”,该技术创立了非零传动设计;编写第四版时,济南钢铁集团教授季泉生主动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多点柔性传动动力分析的数学模型”贡献出来;编写第五版时,安徽马鞍山唐氏螺纹公司总经理唐宗才提供了其专利“左右螺纹防松装置”。

这些感人的故事让编审和出版团队深切感受到,这部《手册》不仅属于作者和出版者,更属于无数机械设计工作者与广大读者。为读者写书、给读者出书,让读者能用、使读者满意——因为编著者和出版者始终坚持着“读者至上”的理念,这部机械设计工具书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得到读者高度认同是顺理成章的事。

常修常新的传承

在出版发布仪式现场,一张长桌上摆放着从第一版到第七版的《手册》。不必翻开内页,观者从书脊的厚度变化上就能直观体会到《手册》代代传承的根本宗旨——“与时俱进、常修常新”。

downLoad-20250423103008.jpg

《手册》第一到七版“全家福”

自1969年问世以来,《手册》已“七易其稿”。作者团队为给读者提供科学严谨、先进实用、权威准确和全面丰富的机械设计资料,坚持拜访国内机械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汇总各行各业读者来信中提出的希望要求,走访听取一线工程设计人员的意见建议,将机械设计领域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编入《手册》,努力实现让《手册》与时俱进、常修常新、读者欢迎。而每一版光鲜亮丽的《手册》,都饱含着编著者和出版者的辛劳、智慧和汗水。

第一版《手册》分上中下3册,共780万字。内容主要反映当时机械领域的科研和技术革新成果,选编了设计工艺资料,介绍了新产品,编制了产品和材料综合选用表,力求使内容联系实际、符合国情、实用好用。撰稿团队曾到全国上百家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进行调研,听取一线生产和科研设计人员的意见。作者署名为机械设计《手册》联合编写组,责编郭长生、谢丰毅和张红兵。

第二版同样为上中下3册,780万字。修订中适时编入了表面工程技术、环保设计和节能设计等领先的设计技术,介绍了钢铝矩形管材、摩擦与减磨材料、低速载重轴承材料等高性能材料,推荐了液力偶合器、无级变速器、动压轴承、空气弹簧和气动仪等新产品。作者署名基本与第一版相同。

第三版5卷23个专题,780万字。修订中增加了部分数学和力学理论、分度凸轮设计和组合机构设计、多种新型传动、多种液压气动元件新产品以及液压控制系统设计、机架设计、多种新型材料和机电一体化设计等。充实的内容有表面处理工艺、实用和新型材料、和谐波传动等。主编成大先,责编张红兵、任文斗和周国庆。

第四版5卷23篇,1570万字,对全书约70%的内容进行大幅度修订,增加了许多新内容。气压传动篇和液压控制篇全面更新,编写了MATLAB仿真软件及其在液压控制系统仿真中的应用,首次介绍了锚固联接技术,增加了空气和电磁轴承、盘型和惯性制动器等新产品或零部件,推荐了新型非零变位锥齿轮及双曲齿轮技术和活齿传动技术,介绍了新型热处理和表面工程工艺,增补了金属-橡胶复合弹簧设计计算和多点柔性传动的动力计算等内容。为适应国际化发展,介绍了国外和海外知名厂商的泵、气缸、阀等产品和元器件。主编单位为北京有色总院,主编成大先,副主编王德夫、姬奎生、韩学铨、姜勇和李长顺。编辑人员有周国庆、张红兵、任文斗、张兴辉、刘哲、武志怡、段志兵和辛田。

第五版5卷23篇,1790万字。新增点线啮合圆柱齿轮传动设计、塑料齿轮设计、节能的形变热处理、左右螺纹防松螺栓、集成式新型零部件等。首次推荐阀岛技术、导杆气缸、仿生气动肌腱和模块化气动机械手等。主编单位为中国有色总院,主编成大先,副主编王德夫、姬奎生、韩学铨、姜勇、李长顺、王雄耀和虞培清。责编为周国庆、张兴辉、王烨和贾娜。

第六版5卷23篇,1900万字。新增机械产品结构设计、模块化电/气混合驱动技术、气动系统节能、稀有润滑装置设计计算等。更新完善符合ISO标准的渐开线齿轮设计,介绍相关节能技术及产品等。第六版主编单位为中国有色总院,主编成大先,副主编王德夫、姬奎生、韩学铨、姜勇、李长顺、王雄耀、虞培清、成杰和谢京耀。责编为周国庆、张兴辉、王烨和贾娜。

在《手册》第六版自2016年出版发行至今的9年时间里,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不断涌现,标准、规范和资料不断更新,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与制造技术相融合也赋予机械工程全新内涵,给机械设计领域拓展和《手册》再版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新的第七版《手册》背后的编写审稿团队中,不只有主编成大先、副主编王德夫等陪着《手册》一路走来的老一代编著者,也有副主编刘忠明、唐颖达、蔡桂喜、姬奎生、王仪明、郭爱明、成杰,以及120多位来自全国科研院所、工矿企业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其中包括多名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院所总工。他们大多长期耕耘在机械设计、生产制造、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具有深厚的设计理论功底、丰富的设计和科研实践经验。编辑出版团队则包括张兴辉、王烨、贾娜、金林茹、张海丽、陈喆、张燕文、温潇潇、张琳和刘哲等10人,其中王烨、金林茹、陈喆、贾娜、张燕文、张海丽等6人担任责任编辑。近年来机械设计领域不断涌现的无数新理论和实践成果,正是在这些编著者和出版者们的广泛调研、精心策划、精细编校下汇聚成稿,又经历不断修订和增编,才成为读者现在所看到的第七版《手册》。

第七版《手册》传承该书内容齐全、权威实用、简明便查的一贯风格和特点,设置了6卷23篇,涵盖了机械常规设计的所有领域。第一卷含一般设计资料、机械制图和几何公差、常用机械工程材料和机构4篇。第二卷含连接与紧固、轴及其连接、轴承、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操作件和小五金及管件5篇。第三卷含润滑与密封、弹簧和齿轮传动3篇。第四卷含带、链传动、螺旋传动和摩擦轮传动、多点啮合柔性传动、减(增)速器和变速器、常用机电与电气传动系统、机械振动和机架7篇。第五卷含液压传动与控制1篇。第六卷含气动、机器人构型与结构设计、智能制造系统与装备3篇。

其中在新质生产力方面,第七版新增了人工智能在机械设计领域的应用,包括新增第22篇“机器人构型与结构设计”和第23篇“智能制造系统与装备”两篇,推介了机器人技术和设计方法,扩展了人工智能在机械设计领域的应用范围。

在机械设计新技术方面,第七版在第19篇“机架”中新增“机架现代设计方法”一章,在传动篇章新增了摆线行星齿轮传动、谐波传动、面及对构齿轮传动、锥齿轮数字化设计与仿真等齿轮传动新技术。在第20篇“液压传动与控制”新增了液压元件再制造、液压元件和系统及管路污染控制、软管总成、液压缸等内容。在第21篇“气动”新增了配管、气动元件和配管试验、典型气动系统及应用等内容。

在新产品、新材料和新型零部件方面,第七版新增“机械设计中的材料选用”一章,新增3D打印材料PLA生物降解材料、机动车玻璃安全技术规范、碳纳米管材料,充实了钛合金材料内容。在第16篇“减(增)速器、变速器”中新增了机器人用谐波传动减速器、新能源汽车变速器、风电核电轨道交通和工程机械的齿轮箱传动系统设计等内容。还增加“减(增)速器设计”一章,设置了多兆瓦级风电增速齿轮箱、百万千瓦核电立式行星齿轮箱、轨道交通齿轮箱等内容,介绍了6种工业齿轮产品设计技术。各篇介绍了永磁联轴器、活塞缸固定液压离合器、石墨滑动轴承等诸多适应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新型零部件。

在新实例和新标准方面,第七版在第18篇“机械振动”中新增了23个工程振动控制技术应用实例,全书各篇均全面更新了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为方便读者使用和查阅,采用以图表为主的方式,共收入各种机械图近2万张,列表上万个。

同时,为适应数字化阅读需求,化工社同步推出《手册》数字版,以丰富的数据资料、灵活的数据浏览、快捷的数据搜索、动态的数据更新,让《手册》变得可以随身携带,使用更加便捷。

在内容的常修常新之外,第七版《手册》沿用了绿色系的封面主色调,以沉稳典雅的深绿色装帧设计,呈现出厚重大方的质感。这也造成了十分有趣的视觉效果:《手册》实体书的“全家福”最左侧,第一版旧书呈现出时光沉淀的棕黄色,而最右侧的第七版,深绿色的书脊正鲜亮如松。从左到右,正像一棵蓬勃生长、代代长青的大树,无声见证和引导着我国化工机械设计领域的发展与繁荣。

downLoad-20250423103022.jpg

新书发布暨价值座谈会现场,《手册》编著及出版团队与嘉宾合影。

图片由王烨提供

相关推荐

我国甲醇表观消费量首次突破1亿吨

  从4月23日在广西钦州召开的2025年中国甲醇产业大会上获悉,2024年我国甲醇行业运行情况有所改善,表观消费量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达到10514.9万吨。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在会上....

2025-04-26     中化新网

6+2!又一批化工园区通过复核和认定

近期,广东、江西两省相继复核和认定了一批化工园区。其中,广东6家园区通过复核,1家园区通过认定;江西1家园区通过认定。  4月18日,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了通过复核化工园区名单(第二批)及新认定...

2025-04-25     中化新网

2025世界钾盐钾肥大会7月开幕

  记者从4月24日召开的2025世界钾盐钾肥大会暨格尔木盐湖论坛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5世界钾盐钾肥大会暨格尔木盐湖论坛将于7月16日至18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举行。

2025-04-25     中化新网

钾盐钾肥行业分会完成换届

  4月24日,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钾肥行业分会第五次会员大会在北京召开。

2025-04-25     中化新网

盈峰环境2024年年度及2025年一季度报告发布

  4月25日,盈峰环境(股票代码:000967)正式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报告披露,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1.18亿元,同比增长3.8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14亿元,同比增长...

2025-04-25     中化新网

首届人工智能与材料国际会议(ICAIM 2025)在石大召开

  近日,首届人工智能与材料国际会议(ICAIM2025)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盛大召开。大会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张统一教授做主旨报告,全球百名相关领域学者汇聚青岛,共同开启一场人工智能与材....

2025-04-25     中化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