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在华锦阿美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的建设现场,建设者干劲儿十足。该项目总投资837亿元,布局32套核心装置,规划年炼化3000万吨原油。辽滨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辽滨经开区)以建设世界级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为核心目标,依托资源、区位与创新优势,连续6年位列全国化工园区30强,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增长极。
基础设施与制度协同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是辽滨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步。多条高速公路交汇形成“叶脉状”路网,疏港铁路接入哈大、京哈铁路枢纽,盘锦港56座万吨级泊位连通全国沿海主要港口,辽滨经开区已形成“铁路+公路+海运”立体物流体系。
审批环节简化辽滨经开区内的企业感受到了“新速度”。“从前跑6个部门的审批,现在一窗通办,3个工作日就拿到所有手续。”辽宁金发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李军手持办结的施工许可证感叹。
辽滨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创新“全链条审批+项目管家+包保机制”模式,相关部门将平均审批时限压缩至5个工作日,平均办理时限压缩80%。辽滨经开区设立项目管家和项目包保制度,让保姆式服务精准到每个环节,从华锦阿美项目落地起,就由管委会班子成员担任项目“包保人”,累计配套解决项目建设问题32个。
为实现精准招商,辽滨经开区招商团队绘制产业链全景图谱,并着重标注包含高性能产品研发、下游高附加值应用转化等关键环节上存在的系统性短板与待突破领域。今年上半年,辽滨经开区签约注册亿元以上项目39个,协议投资额207.27亿元,金发生物、晨晖石化、盘锦北方沥青等企业入驻。
产业链整合与创新双向支撑
今年5月,华锦阿美与辽宁金发科技签署战略协议,通过原料互供、技术共享推动协作。华锦阿美项目具备1500万吨/年炼油、165万吨/年乙烯产能,带动高端聚烯烃、新能源材料产业集聚,形成“原油—基础原料—高端化学品”产业链体系。这是辽滨经开区从项目单点突破迈向产业生态的缩影。
辽滨经开区通过“隔墙供应”等方式实现资源调配:宝来利安德巴赛尔向辽宁金发直供原料;辽宁襄平新材料、盘锦伊科思等企业通过管道接收乙烯、碳五等原料。以碳二资源为例,石脑油经加工转化为丁二烯、苯乙烯,辽宁金发进一步制成工程塑料,提升产品价值。目前辽滨经开区已形成乙烯、丙烯等五大产业链,覆盖合成树脂、橡胶等13个领域。ABS树脂、丁基橡胶等12种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
在技术创新方面,大连理工大学盘锦产业技术研究院2024年承接纵向课题6项、横向合作36项,获专利27项;中试基地推动威格斯聚芳醚酮项目(实现技术自主)、辽宁中茂过氧化合成技术等成果转化;苏州世名新材料研究院的“特种光敏新材料”等项目推进进口替代。园区61个研发平台推动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达5.8%,高于辽宁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目前,辽滨经开区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三级培育库,以最高500万元研发补贴孵化47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以金发科技、宝来利安德巴赛尔等企业领衔的创新产业集群,2024年辽滨经开区研发投入占比达5.8%,超出辽宁省平均水平2.3%。
走出绿色智能新路子
通过推动重点企业节能改造与,“十四五”期间,辽滨经开区规上工业企业能耗强度年均下降12.1%,6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等措施,2024年PM2.5平均浓度30微克/立方米,创历史最好成绩,单位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降低21%,危险废物处置率100%。
“传统炼化企业能耗高、附加值低,我们必须走出一条绿色智能的新路子。”辽滨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建设方案,辽滨经开区实施了一批循环化改造项目,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强化能源阶梯利用和清洁生产水平,大幅提升产业关联度。
9月10日,大连长兴岛(西中岛)石化产业基地(下称长兴岛基地)液体码头完成首次接卸作业,4887吨乙烯顺利输入低温乙烯储罐,首船靠泊作业暨鼎际得乙烯进场仪式举行。西中岛首座码头由此正式投入运营。
9月3日,第29届鲁台经贸洽谈会的专题活动——两岸高端化工产业合作对接会,在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下称潍坊滨海区)举行。活动紧扣鲁台会“创新引领共赢未来”主题,聚焦高端化工领域,深化鲁台产业交流与合作...
近日,湖南省望城经开区发布《望城经开区企业信用评价实施细则(试行)》,打造信用管理体系,为企业精准“画像”,让守信企业在园区发展更有“速度”和“温度”,让失信行为无处遁形。
9月8日,杭州上虞经开区传来消息,杭州湾联合创新中心项目进入收尾冲刺阶段,届时将对上虞区做深做透“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发展”和“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挥重要意义。
为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近日,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奎-独经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积极转变工作理念,以服务促监管,全面推进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