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枝江市姚家港化工园区,湖北山水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水化工)的智能化生产车间内,离子膜烧碱与医药中间体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转着。这家经历过两次搬迁的民营化工企业,如今已成为姚家港化工园区循环经济的重要一环,其主导产品邻氯苯甲醛年产能位居国内首位,成功实现从传统氯碱化工向精细化工的转型升级。
“老厂区与长江主航道仅隔50米,这种临江而建的先天隐患,让企业长期处于环保与安全的双重高压之下。”山水化工生产副总经理井耀文记者回忆道,2007年,企业首次从宜昌城区迁至姚家港化工园,虽暂时脱离人口密集区,但仍未摆脱临江生产的固有风险。直到2018年,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纵深推进,湖北省全面启动沿江1000米危化企业“关改搬转”专项行动,山水化工迅速响应号召,于当年3月启动二次搬迁,投资建设年产10万吨化工专用中间体及5万吨食品级离子膜烧碱项目。历经两年多建设,新厂区于2020年底正式投产,终结了企业长达数十年“临江生产”的被动局面,更为其打开了产业升级的全新空间。
“搬迁前,山水化工以离子膜烧碱和聚氯乙烯为主营业务,其中聚氯乙烯生产高度依赖西部电石原料,高昂的物流成本严重压缩了利润空间,单吨产品净利润不足百元。更为棘手的是,作为氯碱生产副产物的氯气,甚至面临倒贴钱处理的困境。”井耀文坦言,过去的生产模式,成本高、利润低,发展举步维艰。而搬迁后的山水化工,以氯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构建起“烧碱—氯气—精细化工产品”的全链条产业体系。企业果断淘汰落后的聚氯乙烯生产线,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将氯气深度转化为邻(对)氯甲苯、邻(对)氯苯甲醛等医药农药中间体。如今,年产能5万吨食品级离子膜烧碱和10万吨中间体项目形成协同效应,不仅实现副产物的100%资源化利用,更使产品种类从2种拓展至7种,其中邻氯苯甲醛年产能达5000吨,广泛用于戊唑醇、氟苯尼考等高端医药农药生产,市场版图覆盖华东、华南等核心区域。
在产业升级的同时,山水化工还积极融入园区循环经济生态。企业与周边上下游企业建立起“原料互供、能量共享”的协同网络:生产的烧碱、氯气、盐酸直接供应园区内企业,而园区集中供热系统的接入,使山水化工蒸汽成本降低15%,同时减少了自建锅炉带来的污染物排放。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生态,不仅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更增强了区域化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在生产模式上,山水化工也完成了从“传统制造”到“智能绿色”的转变。井耀文介绍说:“2007年第一次搬迁时,我们引入了DCS;2020年新厂建成后,直接实现全流程自动化,人员定位、智能巡检等系统全面覆盖,现场操作减少了80%,生产效率提升近3倍。”
此外,在安全环保方面,山水化工累计投入超8000万元,针对最大风险源液氯单元,打造了集密闭吸收、泄漏监测、自动应急于一体的全流程防护体系,安全管控水平达到行业领先标准;针对食品级烧碱对重金属含量的严苛要求,自主研发了精密净化装置,不仅满足自身生产需求,更成为宜昌地区唯一具备食品级烧碱供应能力的企业;废水、废气处理系统采用“多级净化+资源化回收”工艺,多项排放指标优于国家标准,实现了绿色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一名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潞安化工天脊集团(以下简称天脊集团)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硬任务,面对新使命、新要求、新作为,共产党员们在生产经营中打冲锋、在风险管控中守底线、在价值创造中挑大梁,全力书写恪...
近日,由中原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然气开发研究所部署的通南巴区块须家河组开发井—马2-8井、马303-3H井相继压裂投产,均获日产10万立方米以上高产气,中原油田通南巴区块日产量首次突破70万立方米,规...
近日,中国石化宁夏能化公司与一当地企业正式签署水权交易协议,完成首次水权市场化交易,实现降本增效600万元。这是该公司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战略的创新实践,标志着企业在水资源精细化管理领域取得了新突...
7月1日,从中石化中原油田普光气田天然气净化传来喜讯,该厂硫黄储运车间两座总储量达11.4万吨的行业“巨无霸”,经过为期数月高风险施工的攻坚,于建党104周年前夕圆满完成检修任务,重新披上崭新“铠甲”...
7月1日,江西心连心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在该公司生产办公楼隆重举行2025年“七一”党建表彰大会,江西心连心公司党委书记刘广栋、工会主席周永军、总经理助理郭玉中等公司高层与全体党员干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
7月3日,中国石油大庆油田采油二厂第二作业区测调班的青年员工们正在交流分享提高工作效率的心得体会,共同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努力为作业区原油生产贡献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