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交通燃料发展路径明晰:标准、技术与协同成为行业共识   

  10月24日下午,可持续交通燃料论坛在宁波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这是该议题首次作为专题论坛亮相国际石化大会,吸引了政策推动方、国际组织、能源巨头、技术企业及研究机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航空、航运等领域低碳转型路径展开深度思想碰撞。

  本次论坛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外资委副秘书长阎靓玉主持。

image001.png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李彬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场,在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全球化转型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国碳中和目标的雄心与航空出行需求的剧增预示着未来数年可持续航空燃料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预测,中国未来会成为全球的航运中心,中国的市场广阔,需要各方努力去实现。

  交通可持续燃料现状与挑战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交通知识分享中心主任郭杰认为,可持续交通燃料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一个产业化的问题,更是国家主权、国家话语权的问题,对中国下一步发展至关重要。他指出,可持续交通燃料绿色低碳转型需首先解决标准体系、标准认证及原材料管控问题。

  埃克森美孚亚太公司亚太燃料油业务政策与战略规划总监许鸣真从全球视角提出,产品碳强度归制是推动运输业和交通业减排的有效政策工具——即将产品碳强度立为一个KPI,就能够进行基准的比较,并识别出新的资本投资机会,以降低排放量并提高生产成本效率。她指出,中国计划2027年出台100个重点产品碳足迹计算核算标准,2030年扩展到200个,以提升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梅赛尼斯公司全球供应链及市场战略规划副总裁葛智扬分享了甲醇作为可持续交通燃料的广阔前景。她指出,甲醇本身是个可持续性的交通燃料,可以助力陆路交通和船舶运输,实现未来的碳减排、碳中和目标,不管在国际还是国内,在政策的积极驱动下,甲醇的船燃市场将驶入快车道,需要产业链的共同努力与协作,包括生产、运输、加注等等各环节。绿色甲醇发展不是一蹴而就,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承上启下。

  科莱恩合成气及燃料催化剂业务大中华区销售总监陈磊从催化剂角度分享了对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减碳和减排的看法。他认为,绿醇、绿氨或者SAF面临原料供应、法规要求最大的痛点是技术,以及如何在可接受的成本下让市场广泛接受。未来绿色甲醇是纯二氧化碳,从技术角度带来很多挑战性。

  霍尼韦尔可持续发展技术方案高级业务发展经理卢静指出,今年是欧盟的SAF元年,从今年开始,SAF在机场强制添加2%的SAF,撬动了全球SAF市场的发展。我国持续在SAF上的政策和行动力,很多事情落到实处。她介绍,霍尼韦尔近年来推出HEFA工艺、RTP等多条技术路线,目的是为了解决原料利用问题,令客户根据所拿到的资源规划自身技术路线,并基于资源给出最优化的技术解决方案,共创绿色能源新市场。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的副总工程师杨铮认为,中国发展绿色氢氨醇有现实意义,一是可以消纳可再生能源,二是希望在未来全球降碳过程中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比例,同时可以争取相关的话语权。虽然IMO法规推迟,但是近中期来看,航运业仍是绿色液体燃料最大下游消费领域。他指出,中国的绿色甲醇存在供需错位,建议尽快建立绿色液体燃料的相关标准,谋划出台绿色液体燃料的政策支持措施,并强化绿色液体燃料市场的监管水平。

  前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可再生能源部门负责人汉斯·奥森布林克表示,欧盟已经对碳中和达成了一定协议,在2030年将要减排55%以上,欧盟相应组织将投入创新技术和绿色基础设施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规定,推动和辅助以上目标的实现,打造一揽子计划,共同努力解决产业共性问题。

  ETA-Florence 公司,生物质、生物能源与生物经济高级项目经理莫里佐·科奇强调了生物能源的重要性,并介绍了该公司基于目前的欧盟的政策的竞争力指南和将加速清洁能源生产,加速欧盟能源安全和确保经济脱碳核心的REPowerEU计划。

  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iCET)创始人,荣誉指导主任安锋指出,全球航空与航海排放规模相当,中国作为造船大国和港口大国,在绿色燃料供应链具备优势。他预测绿色燃料将复制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轨迹,但亟需国家明确SAF混合目标和完善补贴政策。针对海空减排割裂现状,他主张通过氢基燃料协同发展、建立自主认证体系、打造跨太平洋绿色走廊,推动中国从规则追随者转向标准制定者。

  DNV能源系统部中国区安全管理咨询部门总经理张文海强调,需求端才是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并分析了甲醇、氨等不同燃料在能量密度、技术成熟度及加注基础设施方面的差异。他认为CCUS技术可能成为传统燃料的过渡方案,同时提醒绿色燃料生产商必须提前锁定承购方、通过国际认证以应对动态市场需求。最终行业突破仍需依靠政策稳定性和基础设施完善。

  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氢能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十中指出,当前SAF原料地沟油价格高企且供应有限,必须开发新技术突破瓶颈。他提出用甜高粱等生物质通过固体发酵生产乙醇,再转化为SAF或氢气的创新路径。他强调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燃料经济性的关键,不需要依赖补贴就能让消费者用得起,真正实现“既要环保又要实惠”。

image028.gif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部石油燃气化工行业董事总经理裘孝锋主持了战略圆桌讨论环节,专家们就可持续交通燃料绿色低碳发展实施路径提出具体建议。

  必维氢能业务首席专家刘忠勇指出中国作为未来最大供应国,却只能遵循他人规则,面临成本压力。他呼吁国家层面牵头,建立一套融合国际标准与中国实际情况的认证体系,这是实现国际互认和产业自主发展的基础。

  天津渤化南港码头仓储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晓顺聚焦物流环节,认为降低绿色燃料的物流成本是关键。他表示,该公司正规划建设氨罐、甲醇罐等基础设施,并比较铁路与公路运输成本,积极谋划在港区开展加注业务,以打通从生产端到需求端的链条。

  杭州浙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学勤从设备商角度提出,需通过政策与国际合作推动行业稳健发展。他提到传统能源企业面临的压力,建议其向精细化化工转型,将碳固化于高分子材料中,找到新出路。

  李十中在此强调必须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生物燃料成本,而不能仅依赖补贴。他分享了团队在固体发酵技术上的研发进展,从实验室到示范工程的放大经验,认为这是实现“用碳不排碳”和经济性转型的关键。

  莱晟特中国区总经理尹少华指出,当前SAF发展面临原料瓶颈,地沟油价格高企且供应有限。他建议拓展非粮作物原料,并通过技术突破降低成本。

  本次论坛传递出了明确的积极信号:可持续交通燃料已从“讨论要不要干”进入“解决怎么干”的阶段,进入发展关键期。尽管IMO政策延期带来不确定性,专家表示中国碳中和目标的雄心与航空出行需求的剧增预示着未来数年可持续航空燃料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下一步,政策端需明确时间表与技术路线图,产业端则需打破领域壁垒,构建从原料、生产、基础设施到认证的可持续生态体系。


相关推荐

石化行业共谋“十五五”:创新与绿色双轮驱动,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10月24日,第十六届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十五五”规划重点发展方向论坛在宁波举行。论坛聚焦石化行业在“十五五”期间的发展路径,围绕科技创新、绿色转型、供应链安全、产能优化等核心议题,邀请行业权威...

2025-10-26     中化新网

塑料循环经济面临关键转折点:产业链协同与技术创新成破局核心

  10月23日下午,第七届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塑料循环经济会议在宁波香格里拉酒店召开,聚焦塑料循环经济面临的国际国内挑战、技术路径选择及产业链协同等关键议题。与会专家指出,塑料循环经济已从理念倡导进...

2025-10-25     中化新网

“2025年市长论坛”于第十六届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期间召开

  10月23日,“市长论坛”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期间举行。

2025-10-25     中化新网

中国石化与巴斯夫互认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

中化新网讯 10月24日,在宁波举办的2025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期间,中国石化与巴斯夫宣布,双方就碳足迹核算方法的核心要求保持一致,达成方法学框架性互认,率先建立国内外企业产品碳足迹数据互信机制,从...

2025-10-24     中化新网

石化国际产能合作谋求“新范式”跃迁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石化行业面临供需失衡与绿色低碳转型等挑战的背景下,第九届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国际产能合作大会于10月23日在宁波举行。

2025-10-24     中化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