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膜工业逐渐走向成熟,广泛应用于工业用水处理、市政污水深度处理和再生水、超纯水制备及海水淡化等场景,为促进国民经济和行业转型升级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国膜工业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在这一阶段,异相离子交换膜投产,标志着我国膜工业正式起步,奠定了我国成为离子交换膜生产大国的基础。
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这十年,醋酸纤维素反渗透膜、超滤膜、微滤膜组器及气体分离膜组器等相继投产,从根本上扭转了此类膜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随着社会对膜技术认知度的提高,膜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初步确立,膜产业初具规模。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最为重要的标志是,1995年,原化学工业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海洋局三部委共同发起成立中国膜工业协会,引导中国膜工业进入规范、有序、快速发展阶段。此时,对外开放初见成效,中国的膜工业逐步融入全球市场。经过这一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膜工业体系日益形成,膜工业从投入期走向成长期。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膜工业迎来高速增长期,总产值从1993年的2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近400亿元。“十二五”期间,膜工业总产值更是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增长。据中国膜工业协会统计,2018年我国膜工业产值达2438亿元,比上年增长19.4%。2023年,我国膜工业总产值超4300亿元,占全球总产值的30%以上;全国从事膜工业及相关产业的规上企业总数约2157家,从业人员约12万人。目前,我国膜工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呈现出水处理用膜、特种分离膜、气体分离膜、能源用膜、医用膜和特种功能膜等多种膜产品并重的发展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在不同时期对膜工业的发展均给予了规划引领和重点支持,膜制造在技术创新层面迈出了坚实步伐。过去两年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膜核心技术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等奖项,共计44项。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曲久辉获得2024年度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奖水资源领域杰出研发奖;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等人领衔的“新型膜法水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2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南京工业大学教授金万勤领衔的“气体净化膜材料的创制及应用”获202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膜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也捷报频传。如山东海化建成世界最大纳滤膜应用装置、江苏久吾高科开发出盐湖直接提锂吸附剂材料、天邦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开发出利用膜技术提取氦气并进行提纯至99.999%(mol)的全套工艺技术路线等。
膜工业的标准体系建设也在提速。2021—2023年,我国共发布实施分离膜标准55项,涉及纳滤或超滤、气体膜分离过程、膜反应器、水处理等领域。此外,各企业参与标准外文版翻译工作,推动膜工业标准国际化。2022年有3项国家标准外文版发布实施。2023年,一项行业标准“扩散渗析阴膜(HG/T 5112—2016)”外文版发布实施。
膜工业未来还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研发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膜技术产品,补齐我国膜技术短板,助力我国膜工业做强做大。
11月4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中国石化和LG化学近日签署关于联合开发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协议。双方将面向中国及全球的储能系统和低速电动车市场,联合开发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等关键材料,加快商...
“在全球粮食安全与农业绿色转型的双重使命下,中微肥与新特肥已从‘补充品’跃升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增长的核心引擎,更成为肥料企业开辟新蓝海的战略关键。”这是10月28-29日,在济南召开的中微肥新特肥技术交...
10月30日在广东珠海召开的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橡胶助剂专业委员会大会暨新材料技术论坛上,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橡胶助剂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延栋提出了橡胶助剂行业“十五五”期间的四大发展目标。
10月29~31日,“第七届全国精细化工企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大会暨2025中国(石家庄)精细化学品和新材料产业链重构与技术创新应用论坛”在河北石家庄举行。本次大会汇聚数十位专家聚焦“十五五”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