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超1.8亿千瓦
中化新网讯 9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发改能源〔2025〕1144号,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方案》提出发展目标:到2027年,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技术创新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基本成熟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多元储能体系初步建成,形成统筹全局、多元互补、高效运营的整体格局。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指出,《方案》积极回应新型储能行业关切,提出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五方面举措。一是促进新型储能应用场景拓展,主要包括推进电源侧储能应用、拓展电网侧储能应用、创新多场景应用模式等。二是推动新型储能利用水平提升,主要包括推动新型储能调控方式创新、合理提升新型储能调用水平、提高新型储能调度适应能力等。三是引领新型储能创新融合,主要包括大力推动技术创新、组织实施储能产业创新工程、推广试点项目应用等。四是加强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加快完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加强关键领域标准制修订、持续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等。五是加快新型储能市场机制完善,主要包括鼓励新型储能全面参与电能量市场、引导新型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加快新型储能价格机制建设等。
记者了解到,《方案》中拓展应用场景和加快完善市场机制等方面内容,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并与今年以来发布的多项政策形成联动效应,尤其是今年2月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
“我认为,‘1144号文’与‘136号文’一脉相承。后者提出问题,前者解决问题,前后呼应,构成新型储能政策体系框架性的闭环。”液流电池产业联盟秘书长吉广林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连续性地看待政策文件,“136号文”发布后,业内对于突然市场化存在忧虑。本次发布的《方案》则回答了众多关于市场机制的问题,同时进一步具化发展目标,有效打消了关于市场化和规模化的顾虑,提振产业信心。
“‘136号文’提出了市场化方向,专项行动方案则是路径,引导产业行稳致远。方向有了、路径有了,赛道和规则就有了。”吉广林说,“纵观‘1144号文’全文,基本覆盖产业目前的思考和诉求。且文件以市场化原则推进应用,实现政策驱动与市场驱动并举,将助力建设健康发展的新型储能产业体系,为产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近日,全球首个超阶零碳大楼在山东青岛正式启用。该项目通过“光伏+储能+电动汽车充放电”协同运行,构建园区级虚拟电厂,具备资源聚合、调度响应与辅助交易等多重功能,可实现100%绿能替代。
9月8日,成渝高速氢走廊暨氢能产业“四企”(国企、央企、民企、外企)联动推进大会在重庆举行。会议发布了成渝高速氢走廊全产业链推进情况和40项市属国企氢产业合作机会清单,成立了“四企”联动氢能产业联盟。
9月4日,从市场监管总局召开的先进制造标准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传来消息,“十四五”以来,围绕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行业,我国发布相关国家标准4000余项,其中新能源汽车领域...
近日,由全国生物基材料及降解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380)提出并归口,鹏力塑造、北京工商大学等60余家单位共同起草的国家标准GB/T46256-2025《生物基材料与制品生物基含量及溯源标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