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八届(2025)国际太阳能光伏和智慧能源/储能及电池技术与装备(上海)大会暨展览会(以下简称“SNEC光伏展”)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记者在展会上了解到,尽管目前光伏市场仍在底部徘徊,但产业链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实现降本增效,并构建光伏、储能等各环节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推动行业向“新”突围、破局前行。
以创新技术实现降本增效
“双碳“目标驱动下,光储产业正经历深度重构,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降本增效成为各企业共同的选择。
记者在SNEC光伏展现场发现,无论是布局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太阳能电池技术(TOPCon)路线、背接触电池技术(BC)路线还是异质结技术路线,各企业都在践行此道。比如,在同一尺寸下想方设法通过结构优化提升组件功率;在材料上尽量采用更新的技术、实现更低的成本。
“这是我们在展会上首次亮相的基于高低温复合钝化背接触技术(HIBC)的700瓦组件,该款组件相比业内其他同功率700瓦组件,面积小了0.4平方米,功率密度高了34瓦/平方米,彻底打破业内‘大尺寸带来高功率’的固有逻辑。”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绿能”)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该公司在此次展会上还宣布了两项颠覆性技术突破:经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权威认证,公司自主研发的大面积晶硅—钙钛矿两端叠层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达33%,刷新全球大面积叠层电池效率纪录;BC电池组件效率突破26%,再度改写晶硅组件效率“天花板”。
在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科能源”)展位上,工作人员介绍了他们最新推出的组件:“在高温、高辐照地区,Tiger Neo组件凭借更优的温度系数、更高的双面率及更低的衰减率,可有效压缩系统初始投资与运营期间的运维成本,从而降低整体的全生命周期成本。”
光储一体化发展正在提速
在此次SNEC光伏展上,光储融合、数字化及国际协作,成为产业向零碳目标迈进的破局之道。
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变电工”)旗下西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吕琳介绍说,针对目前用户对构网型组串式储能系统强支撑、极稳定、高安全、低成本的需求,特变电工最新推出储能交直流一体系统解决方案,采用模块化预装设计,可以缩短50%调试时间及80%安装时间,节约21%以上占地。储能交直流一体机直流线缆全内置搭配全液冷温控系统,采用“预、泄、消”三层保护设计,全面提升安全性。
AI技术与光储产业的深度融合,正成为解锁智慧能源新未来的重要密码。多家企业展示了AI赋能下的微光储、户用光储、工商业光储等多元场景解决方案。如AI驱动的光伏电站运维平台、虚拟电厂调度系统、区块链绿电交易平台等。
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指出,“光+储”方案有助于解决AI特别是分布式AI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和减排压力,平缓因训练强度波动引起的用电波动对电网的冲击;而AI能够从供应链、生产、输配送、交易、碳计算、投资等各环节,对可再生能源进行全面优化与升级。
行业向新模式“蜕变”
本次展会也展现了行业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在大会开幕式上,马来西亚砂拉越州政府与上海电气、中国三峡国际签署1000兆瓦漂浮太阳能项目合作备忘录,东南亚可再生能源枢纽建设迈出关键一步;协鑫集团、蚂蚁数科、晶澳科技、晶科能源等20家组织与龙头企业联合发起全球绿色碳链联盟倡议,显示出全球光伏产业向零碳转型的坚定信心;亚太新能源行业协会与欧洲储能行业协会联合启动全球储能与电池理事会,为储能与电池产业的全球合作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对于行业未来,受访者表示,光伏行业已进入发展关键阶段,长期看依然前景广阔。
协鑫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共山表示,全环节市场供需错配依然是高悬在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从产能出清到生态重构再到稳定发展,光伏行业仍有一段蜕变之路要走。今年下半年到明年第一季度是光伏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窗口期,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认为,总体来看,目前光伏行业仍处在周期底部,加强产能整合与知识产权保护是当务之急。
近日,全球首个超阶零碳大楼在山东青岛正式启用。该项目通过“光伏+储能+电动汽车充放电”协同运行,构建园区级虚拟电厂,具备资源聚合、调度响应与辅助交易等多重功能,可实现100%绿能替代。
9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发改能源〔2025〕1144号,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
9月8日,成渝高速氢走廊暨氢能产业“四企”(国企、央企、民企、外企)联动推进大会在重庆举行。会议发布了成渝高速氢走廊全产业链推进情况和40项市属国企氢产业合作机会清单,成立了“四企”联动氢能产业联盟。
9月4日,从市场监管总局召开的先进制造标准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传来消息,“十四五”以来,围绕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行业,我国发布相关国家标准4000余项,其中新能源汽车领域...
近日,由全国生物基材料及降解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380)提出并归口,鹏力塑造、北京工商大学等60余家单位共同起草的国家标准GB/T46256-2025《生物基材料与制品生物基含量及溯源标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