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机器人发展面临三大知识产权难题

中化新网讯 近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锻造“工业利刃”,我国工业机器人亟需三方面协同破解知识产权难题》(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展望未来,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还面临高价值专利产业化应用推动生产力全球化竞争尚存差距、专利布局与产品出口缺乏协同束缚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关键零部件进口依赖制约生产工具对生产力效能提升三大知识产权难题。

在高价值专利转化方面,《报告》指出,该领域产业化能力较弱,阻碍工业机器人专利优势向生产力和全球竞争力转化。据统计,我国工业机器人高价值专利数全球第一,高价值专利许可转让占比为14%。此占比也反映出专利产业转化能力偏低的困境,高价值专利总量优势并未有效推进价值链攀升和提升市场竞争优势。目前,工业机器人高价值专利呈现申请分散、集中度较低的特点,不利于实施转化;另外,38%工业机器人高价值专利集中在高校院所,这些专利与实际应用、产业需求存在脱节,且一些原创性成果到产品研发间缺乏转化的“桥梁”,大量研究成果束之高阁。

在专利海外布局方面,《报告》指出,海外专利与产品出口缺乏协同,束缚工业机器人有效配置创新资源。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量达到11.83万台,出口比重为27%左右。从专利海外布局来看,我国工业机器人创新主体在美、欧、日、韩地区的高价值专利布局量为620件,占我国工业机器人高价值专利总量的比重仅为2.19%,工业机器人海外高价值专利布局比例远低于出口产品比例。

在国产化率方面,《报告》认为,目前关键零部件仍依赖于进口,制约了生产工具对生产力效能的进一步提升。我国工业机器人在本体和控制系统领域高价值专利远高于美德日韩4个国家,虽较好实现了国产替代,但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原创性不足。据统计数据显示,伺服电机、减速器国产化率均小于30%,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和精密减速机等关键零部件国产化进程有待进一步提升。

为尽快补齐我国工业机器人的短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建议,发挥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协作带动与优质专利转化配置作用,加速产业化应用,建立市场导向的工业机器人存量专利筛选评价机制,通过存量专利分层和差异化推广,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提高高价值专利的市场转化率。同时,不断培育海外合作生态,促进创新资源协同配置,补齐高质量专利短板,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协同作战能力。

相关推荐

我国首套全产品组合聚丙烯装置投产

  日前,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4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在广西钦州产出首批合格产品,各项参数运行平稳,实现一次开工成功。该装置是中国首套可生产全产品组合的聚丙烯装置。

2025-10-29     中国化工报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工业提质增效

  10月1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

2025-10-29     中国化工报

韩国低成本机器人平台成果在Nature发表

  近日,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BartoszA.Grzybowski教授、姜炎秋博士团队开发了一种低成本机器人平台,相关论文以《机器人辅助绘制化学反应超空间和网络》为题发表在《Nature》。

2025-10-29     中国化工报

四川石化智能运营中心启用

  中化新网讯日前,中国石油四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四川石化)智能运营中心正式启用。  该中心以数字化转型成果为基础,集成生产经营、计划调度、安全环保和设备完整性管理等12个场景功能,整合分...

2025-10-29     中国化工报

中韩石化实现APC全天候“健康监控”

  近日,中韩石化成功投用先进控制系统(APC)监控日有效投用率诊断功能,实现对APC运行状态的日级精准评估与智能诊断。

2025-10-29     中国化工报

上海印发智能终端产业行动方案

  近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上海市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6—2027年)》。

2025-10-29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