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10月29日生态环境部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近年来,生态环境部积极推进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管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重点领域甲烷控排成效显著。生态环境部采用约束和激励相结合的机制管控煤矿瓦斯排放。2024年,中国煤矿瓦斯抽采量122亿立方米,利用量60亿立方米,已建成20余个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氧化利用项目。
夏应显表示,在2023年年底,生态环境部联合相关部门印发了《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各项任务的落实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能源、农业、废物处理这些重点领域的控排行动稳步推进。二是基础能力建设初见成效。将禁止排放的煤矿瓦斯的浓度限值由30%收严到8%。三是国际交流宣传工作持续开展。
氢氟碳化物(HFCs)控排力度持续强化。生态环境部开展含氢氯氟烃淘汰和HFCs削减双线管控。发布全部18种HFCs化工生产建设项目禁令,严格控制副产三氟甲烷排放,并于2024年起对HFCs实施配额许可管理,实现了生产和使用量冻结在基线值的履约目标。出台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行动方案。
在氧化亚氮控排方面,今年8月,生态环境部等联合发布了《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提出了务实的控排措施和管控目标,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工业领域的氧化亚氮管控工作明确了方向。
在含氟气体控排方面,生态环境部开展了含氟气体排放因子的本土化研究,推动有关企业建立完善六氟化硫的回收再利用管理体系。
夏应显表示,生态环境部还通过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来激励企业控排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目前生态环境部发布了涉及甲烷利用的煤矿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利用方法学,同时海上油田伴生气回收利用等6项涉及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方法学已经完成了征求意见,有望在年底予以发布。后续也将加大涉非二氧化碳气体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的开发力度。同时,积极推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资源化利用,持续深入开展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控排,组织落实好已发布的控排方案,积极推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强各方的交流合作。
9月24日,中国宣布了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并首次明确提出,将甲烷、氧化亚氮、含氟气体这些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入总量控制范围。
10月17日,乐山市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乐山)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建立完善的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和清洁高效的能源体系,全市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