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废水处理成为验证AI潜力“主战场”
在“双碳”战略与数智化转型的深度融合下,人工智能正成为推动污水处理体系重塑的关键力量。
10月27日,“人工智能+水处理”创新论坛暨“混溟大模型”技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举办。来自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多位专家围绕“AI赋能污水处理的机遇与挑战”展开深入研讨,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在减污降碳、节能提效及智能运营中的应用前景。与会专家认为,AI赋能污水处理的意义不仅在于节能降耗,更在于重塑行业效率边界。AI赋能的核心价值在于突破“人控”的经验瓶颈。
AI打开污水处理想象空间
“污水治理行业已进入减污降碳协同阶段。”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洪臣指出,当前,全国约5000座污水处理厂总体能效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运营成本高、调控依赖人工经验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国家层面正推动行业由“重建设”向“重运营”转型,这也为AI介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他认为,AI赋能的核心价值在于突破“人控”的经验瓶颈,让系统具备自学习、自决策与自进化能力,实现精准曝气、智能加药、动态碳源调控等目标。“AI如果能做到比人更快地理解系统运行规律,并创造出人类尚未想到的新策略,那就是污水处理的质变。”王洪臣说。
随着行业关注点从“能否达标”转向“提质增效”,AI正在为污水处理打开全新的想象空间。节能15%~20%、药耗显著下降、系统稳定性提升,这些正成为AI驱动智慧水务的现实目标。
“过去20年,我们解决的是‘有没有厂、能否达标’,未来10年要解决的是‘能否高效、低碳、智能’。AI正在让这一目标变得可实现。”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康建雄指出,AI赋能污水处理的意义不仅在于节能降耗,更在于重塑行业效率边界。
智慧水务关键不在“炫技”
“污水处理已不再是单纯的环保工程,而是一场跨学科的智能革命。”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简德武指出,过去40年我国水务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高能耗、高人力依赖、厂网分离等问题依旧突出。当前,行业普遍采用经验控制或简单PID(基于比例、积分、微分作用的线性控制方法)调节,虽能稳定出水,却存在显著的能耗浪费。
他认为,智慧水务已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也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在生态环境监测、治理中的应用,这都为智慧水务提供了顶层政策支撑。
简德武同时提醒,智慧水务的关键不在“炫技”,而在融合:“IT人员要懂水处理,环保工程师要懂算法。AI必须与工艺知识深度耦合,才能从看板化展示走向实质性控制。”
石化废水处理验证AI潜力
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院长于海斌对此深表认同。他强调,AI的落脚点应从“展示层”走向“运营层”,如在循环冷却水、污泥处理等辅助系统中构建自适应控制体系,实现因厂制宜的智能优化。以石化行业废水处理为例,石化废水系统的复杂性与安全性要求极高,是检验AI能力的真正战场。
“石油化工废水的成分复杂、波动大、能耗高。AI如果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全流程自学习控制,节能潜力和管理价值都将非常可观。”于海斌说。
资本界同样看好这一方向。钧犀资本合伙人张宁认为,“AI+环保”的融合正处在风口初期,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不在算法本身,而在算法、场景与数据的闭环能力。“谁能率先形成高质量数据、可迭代模型与实际运营结合的闭环,谁就能定义行业新秩序。”
为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协同,会上,昕彤赋能(长沙)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系统有限公司还发布3项重要成果,从污泥处置、全流程控制到工业智能体云平台,系统展示AI技术在水处理细分场景中的创新应用。
11月将至,中国化学建投公司所属中化学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环境公司)迁址即将一年。从贵州到天津,环境公司紧密围绕央地战略协议,始终坚持用“化学”之笔,服务当地绿色发展, 南楼煎饼店清洁“...
10月25日至26日,第九届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暨湖北省第一届磷石膏综合利用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10月24日,生态环境部印发《2026年度消耗臭氧层物质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方案》和《2026年度氢氟碳化物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方案》。
10月16日,记者从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黑龙江省支持企业开展节能降碳绿色化改造,累计减少碳排放量超170万吨,较“十三五”期间增长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