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耗时一天到仅需几分钟,江汉油田通过透明气藏模型库实现跨越式提速。日前,江汉油田工程院储层改造所主管师吴俣昊打开透明气藏模型库,通过下载使用研究院上传的地质模型,开展焦页17平台老井压裂缝网反演,模拟结果直接应用在气藏管理压裂平台实时决策模块,指导焦页17平台压裂施工实时调整,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过去协调模型传输,需要半天至一天时间,现在通过透明气藏模型库实时下载仅需数分钟,能够直观查看缝网模型,工作效果显著。”吴俣昊说。
在此之前,江汉油田研究院和工程院建立的储层地质模型和压裂模型均基于Petrel等专业软件,不仅使用流程复杂,操作门槛也较高。无论是钻井、压裂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还是两院专家,在使用模型开展作业、研究和修订模型时,必须从专业软件上下载查看,查看模型比较困难,需要直接申请浏览模型,审批流程繁琐漫长。
为了降低使用门槛,简化操作流程,2023年,江汉油田启动油田透明气藏模型库建设,目前该库已经基本建成。该平台使用流程简单,操作门槛较低,仅保留上传、下载和浏览的简单功能,由研究院负责将储层地质模型上传到该平台,工程院则可下载模型后,结合现场压裂施工后储层变化情况,研究建立压后缝网模型,现场作业人员只需上平台浏览模型就能使用。
吴俣昊举例,某个采气平台里有十几口井,工程院专家如果要再打一口新井,需要研究设计压裂方案,可通过平台下载储层地质模型,掌握储层剩余气分布及可改造区域;钻井作业人员要避免钻头在钻井过程中穿行到老井的裂缝,造成井漏等现象,查看平台已经部署的气井的井下空间的裂缝分布模样,设计出准确的钻头穿行轨迹。
目前,该库已上传了涪陵气田、红星气田和复兴油田等8个区块地质模型、52个井组数值模型和384口气井的压裂缝网模型数据信息,8个区块精细地质模型实现了全覆盖,为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研究和生产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
日前,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4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在广西钦州产出首批合格产品,各项参数运行平稳,实现一次开工成功。该装置是中国首套可生产全产品组合的聚丙烯装置。
近日,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BartoszA.Grzybowski教授、姜炎秋博士团队开发了一种低成本机器人平台,相关论文以《机器人辅助绘制化学反应超空间和网络》为题发表在《Nature》。
中化新网讯日前,中国石油四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四川石化)智能运营中心正式启用。 该中心以数字化转型成果为基础,集成生产经营、计划调度、安全环保和设备完整性管理等12个场景功能,整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