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瓶,最头疼的就是标签撕不净、油墨洗不掉、结构拆不开,不少再生料只能‘降级’使用,甚至无法回收再生。”在近日于宁波举办第八届中国国际塑料循环展上,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常务副会长王旺直指行业长期存在的痛点。
上述局面将随着《塑料 可回收再生设计指南》等11项国家标准的发布彻底改善。该批标准首次从国家标准层面为PET、高密度聚乙烯(HDPE)等主流塑料容器划下“设计红线”,包括标签需兼容热洗、油墨要用可洗脱配方、容器避免多种材料、标识需清晰规范等,并规定树脂、标签、油墨、胶黏剂、标签等设计元素的使用要又利于回收再生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仅‘瓶标可分离’这一项,就能将PET瓶片纯净度提升30%以上。”王旺表示,标准正推动产业链从“末端被动回收”转向“源头主动设计”,从根本上改善再生塑料回收利用质量与效率。他进一步透露,待系列标准实施后,协会将启动“可回收再生设计(DfR)智能体+培训+试点”三维推广计划,推动可回收再生设计标准落地。
中国日用化工协会主任刘璟认为,标准的发布能够打通产业链协同堵点,推动企业可持续包装设计创新,助力再生料向高值化应用突破,实现日化包装 “绿色闭环”。
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副理事长王文广强调,该系列标准不仅吸收了ASTM、ISO等国际标准的先进理念,更首创了适合中国回收体系的技术规范。目前,协会已牵头制定多项原创标准,通过引导企业采用单一材料设计提升了产品可回收性。
国家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陈敏剑表示,该系列标准体系性强、覆盖面广、技术含量高,涵盖了从前端设计指引到生产过程控制,再到后端评价鉴别的再生塑料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能够有效解决再生塑料领域长期存在的标识不清、品质不一、回收评价缺乏依据等痛点,并为中国参与全球塑料污染治理谈判提供技术支撑。
据介绍,该批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塑料产业正式告别“重被动回收、忽略回收设计” 的传统模式,迈入“源头把控、全链协同”的循环新阶段。
9月8日,岳阳隆兴实业有限公司年产1000吨丁基锂装置现场,一辆装载15吨20%浓度丁基锂产品的槽罐车驶离装车站台,首次销往千里之外的海南巴陵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
近日,由微软支持的Lumenisity研究团队宣布,其研发的新型空芯光纤实现了有史以来最低的信号衰减水平。这一成果于9月1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光子学》(NaturePhotonics)上。
近日,浙江世倍尔新材料有限公司宣布其全球首套生物基1,5-戊二醇工艺在舟山基地试验成功。该工艺采用全球首创一步加氢技术,装置规模3000吨/年,产品纯度超99.5%,色度小于5,水分含量小于0.1%。